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中国汉字历史源远流
长,它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记录我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
一提到汉字我们就不得不感谢仓颉。虽然他不是所有汉字的创造者,但中国汉字是因为
有他整理才能传承下来。不过,同样是汉字,人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和最初创造出来的
汉字却大有不同,从甲骨文、金文到后面的小篆、草书、行书,汉字经历了不少变化和
考验。虽然现在人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但因为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所以书法
课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必修课,现在能写得一手好字的孩子也不在少数。但就是这个越来
越被人们重视的汉字曾经却成了鲁迅口中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鲁迅果真说过这
句话吗?语言学家:鲁迅说的对。
作为一代大家,鲁迅自然不可能是主张消灭汉字的罪魁祸首,毕竟鲁迅还是用这些文字
来唤醒青年最有力的人,如果没有汉字,他又怎么去去表达自己所想呼吁的事。那么关
于鲁迅说出此言的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历史上鲁迅确实说过这句话。这句话出自于
《救亡情报》第四期:“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当然这并不是鲁迅所说的全部话语,
在这之后,他还说因为汉字实在太过复杂,导致很多中国人因为这些复杂的汉字而不能
快速接受先进文化。而不能接受先进思想文化的中国人就很难变得聪明,也很难站起来
。
在这一次专访中,鲁迅最先谈及的是关于中国抗日形势和联合抗日的问题。从这两个问
题中,鲁迅提出了关于中国汉字的使命,说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的目的是促进汉
字改革,因为当时汉字太过于繁复,人们想要练好一个字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诸多时
间都花在了认字习字上,他们又怎么能学习新文化新思想?所以鲁迅的目的在于将就当
时的汉字简化,而不是这断章取义的字面意思。
其实,并不是鲁迅一个人希望汉字改革,像胡适、陈独秀等人都希望汉字能够发生改变
,但胡适等人比较委婉,他们希望实现的是温水煮青蛙。但鲁迅就不一样,他所主张的
就是一针见血,见效最快才是他最希望的。不能说鲁迅这么做是鲁莽的,主要还是要考
虑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的人们麻木不已,别人带着钢枪打上门来了,他们也依旧能谈
笑风生。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他们多么胸有成竹,而是他们根本认识不到自己将要遇到的
危险,这也是缺乏新思想的表现。
由鲁迅将文字变革更新的主张说出来,不仅表达了鲁迅自己的诉求,更是表达了一众先
进人士的愿望。鲁迅为了支持自己的说法,他首先从文章的内容进行改变,不再使用原
有的文言文,而使用白话文,《呐喊》就是他笔下的第一篇白话文,也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篇白话文。
对于鲁迅提出来的这个观点,现代专家也表示认同。复杂的汉字确实对人与人之间的交
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拿汉字打印机来说,因为中国汉字太过复杂,想要制造出运用广
泛的打字机,人们就必须收集更全套的汉字,但这种工作量非常大,相比较于汉字,西
方国家26个字母就非常方便,无论是多长的文章,都只出现这26个字母。写文章用汉字
的困难可能还不够明显,但如果用在电报上就知道有多复杂了。人们要把这些汉字编辑
成电报词典,分配电码,且一万多字都得有不一样的电码。短短的一句话也需要十几个
数字来表示,且这句话还只有4个字。在收信的人收到以后,还要进行翻译工作,这个过
程着实太过繁复。
不过,传播效果并不是汉字的原因,主要还是当时的中国太过于落后,中国汉字不能将
先进思想传递给人们又是另一回事。鲁迅说出这种观点是站在当时的社会角度上思考的
,换做是现代人,所想的便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更低,不能让社会和国家变得更强
大。鲁迅先生的事迹很多,他也曾是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只不过因为鲁迅有太多的光
辉事迹,让很多人都开始盲目崇拜他,对他说的话也深信不疑。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
鲁迅的很多话可能都是一时兴起,经不起推敲。
--
FROM 113.11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