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ze建议通过抢夺市场中的EDA人才来加速EDA软件的开发,这个建议从局部效应上可能还不错,但是不能解决中国EDA人才短缺的根本问题。这个策略是一个零和效应,A公司从B公司挖来人才,B公司从C公司挖来人才,对中国EDA总体人才总量并没有起到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培养人才,而不是去挖人才。比较好的策略是:招聘没有经验的人员,然后公司通过长期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如何成批量地培养中国EDA人才的方法。一旦找到了合适的培养方法,今后就不用担心市场中的EDA人才不足的问题了。这个摸索过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
另外,文中提到的合作伙伴快速组建团队的策略,在中国的EDA领域现阶段还不适用,原因有2个:第一是EDA产品本来就是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在技术上有突破,短期不可能快速开发出好的产品。第二是目前人才短缺,即使把全中国的EDA人才都挖来,也不能马上弥补短板。
EDA研发人员的培养周期和成长周期较长,培养一个EDA人才大约需要十年,一个经验丰富的EDA人员,需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高校课题研究阶段: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且理解EDA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这个阶段需要4到5年。
2.企业初步的实用化开发阶段:利用高校学到的理论基础,开发实用化的EDA软件,了解EDA领域内工业界的真实需求,掌握工业界开发技能。这个阶段需要2到3年。
3.项目的挫败和反思阶段:EDA领域开发一个项目一次性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往往开发一个项目会经历失败的痛苦。所谓失败,不是指项目没有做出来,而是指项目开发出来后,项目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指标,在工业界没有竞争力。这时,开发人员需要反思:失败的原因在哪里,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水平,以满足EDA对研发人员的高标准要求。这个阶段需要2到3年。
4.在实践中提升阶段:EDA从业人员经历了前期的反思和总结后,逐步理解了EDA领域内产品和技术的关键点,在后续的项目开发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技能。这个阶段需要2到3年。
其中第4阶段是一个偶然性比较大的阶段,即使经历了前期3个阶段的磨练,也不一定能做出一个成功的产品来。国内之所以有很多人不愿意加入EDA领域,主要原因就是:我即使付出了10年以上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做出成功的产品,自己在职业生涯成功的概率较低,风险较大。
--
修改:edaeda FROM 114.250.177.*
FROM 114.25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