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初八,止于十八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南京人称为“小年”,是过年最后的高潮。
这一天吃的东西有讲究,南朝人吃的是肉和豆子煮的粥,唐朝人吃“油锤”,北宋开始吃圆子,又叫汤圆,明朝时改叫元宵。还有一个说法,“上灯元宵落灯面”,不只是正月十五吃,上灯日也吃元宵,而且南京上灯的日子特别早,不同于外地。从前上灯就一天,到唐玄宗的时候增加到3天,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到北宋时又增加一天,从正月十三到十六;到南宋变成正月十三到十八。后来的一百多年里,东南一带大部分地区都遵守着这一传统,但是明朝定都南京后,朱元璋为显示繁荣昌盛,把上灯日提前到正月初八,形成了“起于初八,止于十八”这样一个传统。但由于朱棣之后又迁都到北京去了,所以这个风俗没能传到全国,仅仅固守在南京。
放灯期间,初八、十三、十五这3天叫灯节,其他的叫灯期,这3个灯节又各有名称,初八叫上灯日,十三叫试灯日,十五叫正灯日,最重要的表演是在十五。南京放灯的习俗非常兴盛,清朝时南京的灯市还有3处——评事街、夫子庙、建邺路旁的笪桥。花灯属南京最好,过去扬州、苏州的灯也不错,但是这些年渐渐衰退,已经无法与南京相比。
元宵节为什么要点灯呢?灯是星星的象征,正月初八、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八都是古代祭星的日子,所以朱元璋提前到初八也不错。家家户户点灯,孩子们提灯,到处是灯,有如满天星斗在人间,“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形成天人合一、同乐共融的太平盛世景象。它就是中国的狂欢节,这一天男女都可以走出户外一起玩。
南京还有一个民俗——正月十六爬城头,就是在正月十六的早上,全家人一起到城头上走一走,走百病,踏太平。爬的是石城、三山、聚宝、通济这四门。有种说法是,这个民俗是由“走三桥”演化而来的,“走三桥”是农村妇女的习俗,一大群人从正月十五晚上一直转到天亮才回家,要走3座桥来求子,因为过去多数桥都是拱桥,古人认为在这个月圆的夜晚,从一个弓形的桥上过去,妇女的肚子会像它一样拱起来。为什么要走三桥,而不走四桥、两桥呢?因为三是阳数,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足乌,太阳是阳,阳造男,走了三座桥之后不仅肚子会拱起来,而且会生男孩儿,所以要取数三。明朝初年,有很多外地人到南京定居,农民进城之后,首都嘛,要进行一些教化,所以正月十五妇女就不要单独出门了,改成十六的早上丈夫陪着甚至把孩子带着,一起出去玩;也不走桥了,因为南京没有那么多桥,但是城门就像桥一样,到中华门上走一圈,也算任务完成了。
【 在 chooselife 的大作中提到: 】
: 啊。。江浙一带都是指正月十八算过完年吗?有啥说法?
:
--
FROM 192.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