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求助]怎么劝高中生去医院接受心理治疗呢?
你说的话都自相矛盾。一方面说普通人并不会爱,只是索取。一方面又说很多人痛苦不是没有爱,而是看不到,咨询师能带领体验已经有的爱。这不矛盾吗?
【 在 lucci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爱的能力需要通过被爱来培养,这点上我们两个一致。
:
: 其他的,你对咨询师的看法太多误解,以为咨询仅仅是理论和交谈。
:
: 而你对普通人爱的能力又过于高估,觉得普通人是能爱的,这点上恐怕会让你失望,很
: 多人并不会爱,只是会索取,并且常常爱和索取无法区分。
:
: ..................
--
FROM 115.171.22.*
不矛盾。
这里重要的不是爱不爱,而是分辨。分辨不清和障眼一叶是关键。
普通人不会爱,是因为自己分不清,有时候给予的是爱给对方带来的是痛苦,有时候应
该让对方经历痛苦的时候又分辨不清。
普通人有爱,而能力不够的人,不能get到,也是因为分辨不清。
【 在 babyUnicor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话都自相矛盾。一方面说普通人并不会爱,只是索取。一方面又说很多人痛苦不是没有爱,而是看不到,咨询师能带领体验已经有的爱。这不矛盾吗?
--
FROM 120.245.70.*
你自己关起门捋清楚再说吧。一会儿说爱是能力,一会说普通人不会爱,一会说普通人有爱但能力不够,明白人也让你说糊涂了。不能为了抬高咨询师的作用而瞎扯淡吧。
【 在 lucci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不矛盾。
:
: 这里重要的不是爱不爱,而是分辨。分辨不清和障眼一叶是关键。
:
: 普通人不会爱,是因为自己分不清,有时候给予的是爱给对方带来的是痛苦,有时候应
: 该让对方经历痛苦的时候又分辨不清。
:
: 普通人有爱,而能力不够的人,不能get到,也是因为分辨不
: ..................
--
FROM 115.171.22.*
我说的是分辨。
这和通常大家说能不能爱不是一回事。
不解释第二次了。
【 在 babyUnicor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自己关起门捋清楚再说吧。一会儿说爱是能力,一会说普通人不会爱,一会说普通人有爱但能力不够,明白人也让你说糊涂了。不能为了抬高咨询师的作用而瞎扯淡吧。
--
FROM 114.254.2.*
没有被爱,怎么分辨也不会凭空产生爱。我反对一个人哭诉没有爱,咨询师否定他的感受,要求他分辨已有的东西就是爱。人对爱是最敏感的,根本不可能明明是爱却感觉不到,如果是这样,那爱还有鸡毛用呢?说没爱的人就是百分百没爱,相反,说有爱的人倒是可能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或者自欺欺人。咨询师应该提醒当事人小心分辨假爱,而不是加剧把依赖、控制和伤害当成爱,让人病得更重。
【 在 lucci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我说的是分辨。
:
: 这和通常大家说能不能爱不是一回事。
:
: 不解释第二次了。
: --
: 顿悟之前,劈柴烧水;顿悟之后,劈柴烧水。
:
:
--
FROM 115.171.22.*
说句你不爱听的话:底层就不要生孩子,因为不能给孩子可以随心所欲从事他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享受生活的平台,把孩子带到这世界受罪,有啥功劳可表呢,明明是大人对不起孩子啊。
我们大人都是吃苦过来的,孩子你凭啥就吃不了苦嘞?这逻辑,生了他就是为让他吃苦的呗,那他还有啥盼头啊,不如趁着有大人伺候享享福呢,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这么想有啥错?
生孩子是为了啥?其实是为了大人们自己养老和自己精神寄托,说白了是为自己,不是为孩子啊!
看知乎吗,知乎上年轻人居多,“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子,底层尤其不要生孩子,就不用世世代代被割韭菜”,
前30年收割农民工,后30年收割农民工辛苦养大的大学生孩子。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吧?
所以说,所谓的好吃懒做,是有原因的,因为生活没希望,奋斗也改变不了命运。难道你更希望他跳楼去?
能活着就不错了。
至于将来,等大人们都不在了,没有可依赖的人了,到时候再说呗。
不过呢,既然你们这么吃苦能干,应该能给他留下房子和遗产存款,也差不多够他花了。
大学毕业不工作让大人养着,这样的孩子现在可不是少数呢,究其原因,难道全都是因为好吃懒做?
为啥突然冒出来这么多好吃懒做的年轻人呢?
因为现在不比几十年前了,那时候奋斗可以改变命运(即使是洗脑骗局至少是希望),
现在奋斗能改变个鬼啊。
而且,谁知道明天会不会战争,你以前料的到口罩已经三年了吗,啥时候能摘口罩你现在料的到吗?
说不定吃苦受累积累的财富哪天一夜间全成泡影了,都是有可能的啊。
所以,甭指责年轻人看似自暴自弃好吃懒做,他们能有活在当下的心态,挺好的。
反而说明年轻人进步了,至少比被洗脑吃了一辈子苦被收割还跪舔的上辈人,活得更清醒了!
好像新闻里有过社会调查:80%的人是不愿意被生出来的,话说爹妈生孩子之前征求过孩子自己的意见吗?
啊,尤其那些条件差的爹妈,生孩子出来当韭菜,不内疚吗。
不婚不育就不会害了自己的后代,才是做人最善良的表现。
【 在 gtsghdf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不这么认为。
: 在我老家山区,父母长年外出打工,孩子长期都是祖辈照顾的情况比较普遍。但像我外甥这样,沉迷手机游戏,大学挂科很多,不愿意继续完成学业,又嫌打工太苦太累,为了逃避幻想去出家(外公告诉他出家需要早起,早上四五点钟就得起床,他马上放弃了这个想法)。
: 孩子的爸爸和叔叔都才初中毕业,自己不愿意上学,很早就外出打工,学了手艺后慢慢积累做起了小生意。做生意很辛苦,也没有假期,天天都很忙,本来是希望孩子能上大学,以后做一份早九晚五的规律工作的。
: ...................
--
FROM 210.51.42.*
问一句啥叫底层
虽然我爸妈都是农民和工人,但是我还是很感谢我父母让我来到世界上的,看到很多有趣的事情,碰到有趣的人,遇上我家难缠的娃,但是也让我见识了我自己的成长
我以前经常被人当作穷人家的孩子,但是我从来没觉得穷有多恼火,我自己的乐趣在于探索发现,没觉得要吃的很好穿的很好才是人生
【 在 happyjljl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句你不爱听的话:底层就不要生孩子,因为不能给孩子可以随心所欲从事他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享受生活的平台,把孩子带到这世界受罪,有啥功劳可表呢,明明是大人对不起孩子啊。
: 我们大人都是吃苦过来的,孩子你凭啥就吃不了苦嘞?这逻辑,生了他就是为让他吃苦的呗,那他还有啥盼头啊,不如趁着有大人伺候享享福呢,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这么想有啥错?
: 生孩子是为了啥?其实是为了大人们自己养老和自己精神寄托,说白了是为自己,不是为孩子啊!
: ...................
--
FROM 42.244.62.*
只想说你能量好强大,字里行间满满坚定的意志,坚信你信的,坚决不信你不信的
【 在 babyUnicor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不太同意你两个观点,一个是无条件的爱并不是定量的,而是定性的。或者说所有的爱其实都是无条件的,有条件的叫喜欢或者利益交换。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每分每秒都爱意满满,也不是不会有厌恶和伤害,无条件的爱是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爱都不会消失。即使有很大的冲突争吵,即使双方都变化很多,但感情仍然可以信任。无条件的爱不是没理由的爱,而是不依赖条件存在的爱。人的自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就应该是这样,所谓不抛弃不放弃。这应该是基本安全感的由来。
:
: 心理医生提供的关注其实也是塑料的,因为彼此都知道一分钱一分关注,多关注一分钟都难。这和微博大家只关注热搜没区别,本质是利益,而非真实的关注。我觉得心理医生的作用应该是指出问题、提供方法,辅助当事人在生活中成长,而不是在医生的温室里。比如一个人失恋了,医生可以倾听和安慰,帮助当事人思考关系的问题,鼓励人继续寻找幸福,而不是不需要恋爱,通过咨询就能学会如何爱自己。被爱是一种感觉,就像光和热一样,没感受过说再多也没用。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120.244.142.*
我其实有点不太明白,为啥孩子一有心理问题,父母就一定是有问题的,难辞其就的,有问题,可能有环境问题,比如父母,学校,伙伴……个人心理承受能力,遇到的特殊事件等等
假如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孩子成长的出色,另一个孩子有心理疾病,父母到底是什么角色,做的好还是不好?
我国独生子女多,一个孩子的养育成功与否往往使得周围人对父母养育行为产生显著差异性评价
但国外多子女家庭,存在着不少,同一家庭子女成长差异巨大的情况,到底怎么评价父母
希望心理研究学领域能够更为客观,拒绝对有心理问题所有父母污名化,客观进行评价
【 在 Carrie947372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见到孩子,不了解详细情况,不好做判断。但是绝大多数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问题的呈现,孩子厌学的,多半也是亲子关系不太好,此时父母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让孩子回到学校,但其实更该关注的是怎么调整亲子关系,如何恢复孩子的社会功能。
: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回去上学,问题就解决了,但很多孩子被“逼”回学校后,会有自伤的行为倾向。
: 我在您的描述中看到孩子已经接受了很长时间的咨询了,能接受咨询其实就还不错,他也有改变的愿望。通常沉迷网络的都是在用网络的虚拟世界会回避真实世界。那么我想问孩子在接受咨询的这几年中,父母有没有做什么改变?孩子出现问题,父母是难辞其咎的,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上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如今孩子不愿意住院,逼不是办法,不如让父母也去改变。
: ...................
--
FROM 223.104.39.*
我来试着回答你的疑问:
1. 父母跟孩子关系最亲近,最早陪伴孩子,陪伴时间也最长——不论是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上讲,父母的影响都超越其他所有人(绝大部分情况下)。
失孤的孩子通过和其他孩子横向对比,来寻找缺失的父母应有的影响(比如宝莲灯里的沉香寻母)。
即使父母正常离世,子女也会继续受其早期教育的影响。
2. 潜意识。孩子被忽视,或者被关爱,被打骂,或被平等对待,早期的这些相处方式都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并在孩子将来面临类似问题时,潜意识会被唤醒而对当前产生影响——进攻,蛮横,温和,化解危机,或激化矛盾,……这些下意识的反应,基本上都是潜意识的杰作。
你可能需要了解“皮格马利翁效应”和“习得性无助”这两个典型的心理学现象。
如果“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毫无疑问,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父母对孩子的巨大影响。
【 在 w111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其实有点不太明白,为啥孩子一有心理问题,父母就一定是有问题的,难辞其就的,有问题,可能有环境问题,比如父母,学校,伙伴……个人心理承受能力,遇到的特殊事件等等
: 假如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孩子成长的出色,另一个孩子有心理疾病,父母到底是什么角色,做的好还是不好?
: 我国独生子女多,一个孩子的养育成功与否往往使得周围人对父母养育行为产生显著差异性评价
: 但国外多子女家庭,存在着不少,同一家庭子女成长差异巨大的情况,到底怎么评价父母
: 希望心理研究学领域能够更为客观,拒绝对有心理问题所有父母污名化,客观进行评价
--
FROM 11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