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没有区别,因为你的理解跟其他看这句话的人的理解不一样。截图的书上案例也很针对性地阐明了什么叫对于体验的姿态,你的理解不是按书上来的吧
姿态有正向也有负向的,是主观的东西是主体的状态。它不是目的,它是手段。它对应的是“自我暗示的习惯”,有正向暗示也有负向暗示,也是主体的状态
情绪的困境是客体、是对象
主体跟主体对应,怎么要跟客体对应?
你坚持理性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你自己的观点,那也没问题。但心理咨询并不按你的观点行事,你不能强行把你的理解套在心理咨询的头上
你的理解自成体系、无可撼动
因为你对书,名词,案例,解释的理解都跟别人不一样
所以没有交流的基础,你也不用苦恼怎么说才能不误解吧
【 在 howfar 的大作中提到: 】
:
: 也许我说的容易误解吧,我自己觉得没啥区别,你的解释我也非常不满意。
: 我想表达的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后半句是指出问题,前半部分是解决方案。
: 后面所说情绪的困境对应于体验的姿态,想必你能理解。
: 前半部分是说通过自我暗示的不断强化来解决情绪负向强化的问题,
: 自我暗示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修改:psycholo FROM 120.245.14.*
FROM 120.2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