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说的可就多了……
首先,并不是对所有来访都要改变他们对自己主观体验的姿态,很多来访在寻求帮助的时候,表面上是带着症状,实际上是需要人际上的支撑与理解。人类永远有问题需要面对,即使问题解决了,只要你提高要求,新的问题必将到来,尤其是在面对人与人的对抗时,问题就从未间断过。既然问题永远存在,那共同面对才是最好的保障,所以咨询师和来访的关系就特别重要,这基本上是所有心理疗法的共同要求
其次,就算改变一个人的主观体验,也并不是生硬的去改变,更不会像街道办主任那样强行劝说。咨询师要做的是深层次的人格改变,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通常可以更深层次的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精神分析习惯分析过去,认知会分析一下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当然,很多初学会把这变成另一种版本的强行劝说,最后也是想生硬的去改变对方。我觉得比较成功的案例一般都是使来访者更自由更从容的面对以前所遇到的问题,这些并不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东西,往往都比较机械死板,不灵活就容易在生活中碰壁
第三,主流咨询流派的咨询师一般也不会觉得对方的做法是错误的,是不正面的。我们现在的很多思维方式行为作风都来源于我们的过去,这些内容一定是对过去的某种适应,否则他们就不会存在。如果咨询师先入为主的认为来访者的某些做法是错误的,这一般要么造成来访与咨询师的对立要么造成来访与自己的对立。对立就意味着否定,意味着我们不想要这一部分,最后一般都会造成整合苦难甚至是失败
【 在 howf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帮助患者改变他们对于自己主观体验的姿态“
: 既然不是正面的,又何谈患者,何谈帮助患者,何谈改变。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ad 5Gen」
--
FROM 1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