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那么佛法明明写了那么多经籍。
你明白这中间的矛盾吗?
这和我们之间的争执有什么不同?
你明明是对患者,假设不用这么主观的用词,用患者嫌疑人,这样就证明你对患者嫌疑人没有侵略性,让对方放下防备,然后接着让你洗脑,忽悠。听着很像隔壁家的主体思想嘛。
你明明有一个方向,明明证明自己是专业的、自信的,一转身,你说,其实我啥也没说,啥也不知道。
你需要在患者嫌疑人身上达成什么呢?他是对的,无需改变,然后就没有困扰了。
是这样的吗?
【 在 maple0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要说的可就多了……
: 首先,并不是对所有来访都要改变他们对自己主观体验的姿态,很多来访在寻求帮助的时候,表面上是带着症状,实际上是需要人际上的支撑与理解。人类永远有问题需要面对,即使问题解决了,只要你提高要求,新的问题必将到来,尤其是在面对人与人的对抗时,问题就从未间断过。既然问题永远存在,那共同面对才是最好的保障,所以咨询师和来访的关系就特别重要,这基本上是所有心理疗法的共同要求
: 其次,就算改变一个人的主观体验,也并不是生硬的去改变,更不会像街道办主任那样强行劝说。咨询师要做的是深层次的人格改变,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通常可以更深层次的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精神分析习惯分析过去,认知会分析一下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当然,很多初学会把这变成另一种版本的强行劝说,最后也是想生硬的去改变对方。我觉得比较成功的案例一般都是使来访者更自由更从容的面对以前所遇到的问题,这些并不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东西,往往都比较机械死板,不灵活就容易在生活中碰壁
: ...................
--
FROM 222.1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