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与形成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从新生儿到儿童晚期,完成了从原始未分化、自体-客体表象未分化、自体-客体表象分化、自体表象客体表象的整合、超我整固等五个阶段,详细的说明可以见Otto Kernberg的文章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2500.html。
这样的发展阶段划分和费洛伊德提出的、按内驱力的变化来划分的发展阶段有着根本的差别。我个人更认同Otto的观点,也就是以客体关系为基础,来划分发展的阶段,而不是内驱力。
但我并不是否认内驱力,相反,我认为内驱力是指引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只是客体关系和内驱力之间需要一个转换点、结合点,才能整合两个理论,我认为这就是我所说的Alpha转换(详见 我的动力学观点: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融合(三)力比多堰塞湖v1.0),将个体间无差别的内驱力,转换为有个体鲜明特点的客体对象,使之成为内驱力得以满足的具体对象。
这篇文章将对具体的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一些细节加以表述。
孩子在父母的目光中确认自己
孩子的抚养者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这其中,母亲更是占据非常重要的角色。
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就是处于连贯的,但又不同的又区别的关系中。有时候父母对孩子富有耐心,陪伴、教育孩子;在特定的场景下,也会失去耐心,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或指责孩子不听话、不懂事。
孩子就是在这样一个个场景中,完成对自己的确认的。当父母以一个好的关系来对待孩子,温柔地以爱的关系来对待孩子,孩子的感受是美好的而满足的,这体现的是一个“爱与被爱”的关系对。
孩子在这样的关系对中,处于被爱的一方,就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值得被爱的。“可爱的、值得被爱的”也就会成为孩子的自体表象中稳定的一部分,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在妈妈的目光中确认自己”。
如果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不愿意陪伴孩子,甚至对孩子以暴力的方式来对待,父母与孩子之间处于“攻击与被攻击”的关系对中,且孩子处于被攻击的一方。
处于被攻击中的孩子将面临一个焦虑,他要么会选择认为是父母不好,而对父母产生攻击性,长大也会产生更为广泛的攻击性,冯小刚《老炮儿》里的小飞就属于这个类型;孩子也可能会认同父母的攻击,认为自己就是不好的,是坏的,应该被责怪的,这些也将成为孩子的自体表象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那些由于特殊情况,不能在父母身边成长的孩子,则由于与抚养者的互动太少,而无法形成足够完整的自体表象,从而在成年以后,表现得低调,缺乏存在感,缺乏明显的个性。
自体表象的形成是非理性的
从上面的人格(自体表象)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自体表象的形成是一个非理性的过程。当父母的目光温和,孩子就认为自己是好的,可爱的。也就是说,孩子并没有用和别的小朋友进行比较,不去分析自己的表现,去求证自己是不是好的、是不是可爱的,而只是从父母的目光中来确认自己是好的、可爱的。
相比之下,让我们再看看成人的世界里,是如何确认自己是好的、优秀的呢?那就要靠自己在同行中的名气、排名、竞争、发论文量、赚钱的多少,来确认自己是不是优秀的。这明显就是一个理性的逻辑的过程来。
可见孩子的这个自体表象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非理性、非逻辑的过程,是按照父母对自己的印刻、铸型来完成的。给定一个模型,按照这个模型来铸就孩子的人格。孩子是在不经思辨的情况下完成铸型的。
所以我在之前发过一篇文章《真正的自信其实是一种错觉》,说的是骨子里自信的孩子,其实是一种错觉,是父母造成的错觉;当初形成的自信并不是被证明的事实。
但并不是说这样的自信不好,恰恰相反,这样的自信的孩子,会更加相信自己能搞定一个面临的问题,从而较少去考虑失败了该怎么办,少了一些焦虑,能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面临的问题上,所以也更有可能最终事实上搞定这个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坚信自己的自信。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些这篇文章。
这个非理性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就是,“说你是,你就是,不需要理由。”
为什么是铸型
之所以我用了铸造这个词来形容人格的形成过程,是因为我觉得:
1. 人格(自体表象)一旦形成,是不容易改变的,人格是相对固定,不是通过认知的改变所可以改变的。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就是才有专业的疗法,来改善来访者的人格,从而使来访者的世界发送或大或小的变化。
2. 恶性的亲子互动,使孩子所形成的人格,可能会造成孩子自身内在的极大挫伤,孩子可能将终身感受到痛苦、焦虑或是压抑。这就像用一个坚硬的铁壳,把孩子的灵魂禁锢在里面一样。且正如上一点所说,是难以改变的。
然而,人格形成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新生儿到童年晚期才基本完成人格的塑造,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格的形成更像是一个千锤百炼的塑造过程,每一次与父母的互动就是一次对孩子人格的锻打的过程、一次印刻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影响一生的人格。
作者:米锋 (公众号:思想的熊, vx:deep_ego)
十四年经验的心理动力学咨询师
心理卫生协会总会会员
--
FROM 103.22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