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的回复,您提到的这个问题也确实值得探讨。
“孩子有心理问题,父母一定有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论断并不成立,但是临床上也确实大多数抑郁的青少年都有一些家庭的问题。
脱离楼主的案例,笼统的说,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同一性的问题,厌学有很多成因,有的是在社会交往中有问题,逃学是为了逃避学校的社会交往;有的是在学业上有问题,逃学是为了逃避挫败感;还有的孩子逃学是在潜意识里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成为所谓的“问题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否则父母的注意力都在工作或其他事情上;也有的孩子用症状来拯救家庭,比如,当自己抑郁或者逃学了,本来闹离婚或者关系紧张的父母此时联合起来关注孩子。
一个人的人格,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先天遗传、早期环境(童年经历)、父母教养、学校、社会以及环境与遗传的相互作用。这个影响程度应该是依次减弱的。可以看到,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对人格还是挺重要的。
有这么一句话:孩子是家庭的产物。
家庭是一个小社会,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里得到了足够的滋养,那么他在外界的应对上就会自如得多,比如,他不大会认为同学不喜欢我,我就是个被世界抛弃的人;学习不好,我就是个完全失败的人等等。他可能会有些困扰,但不一定就发展为问题。所以,当孩子面临学业的问题时,一定要一个家庭行动起来,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原因,齐心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仅仅把回到学校的责任推给孩子一个人。
您提到的问题,如果一个家庭中两个孩子,一个出色,一个有心理疾病,那么父母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好、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并且心理学界也关注过这样的问题,也有一系列的观察实验。
处于同一个家庭的孩子,我们会理所应当的认为他们拥有同样的家庭环境,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同卵双胞胎,他们拥有最相近的遗传因子,但并不拥有同样的性格。他们并不拥有完全相同的家庭环境,物质环境是相同的,但父母对老大、老二的期待、定位都是不同的,同时偏爱程度也是不同的。他们拥有不同的心理环境。
我认为父母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判,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在自己现有的物质和心理条件下尽力做好。父母也有自己的局限。
【 在 w111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其实有点不太明白,为啥孩子一有心理问题,父母就一定是有问题的,难辞其就的,有问题,可能有环境问题,比如父母,学校,伙伴……个人心理承受能力,遇到的特殊事件等等
: 假如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孩子成长的出色,另一个孩子有心理疾病,父母到底是什么角色,做的好还是不好?
: 我国独生子女多,一个孩子的养育成功与否往往使得周围人对父母养育行为产生显著差异性评价
: ...................
--
FROM 125.3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