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太清楚为什么会感到受伤或者气愤,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直接得出一个结论,而不是去细细的品味到底是什么让我感到愤怒。
举个例子,小红大学毕业,面临回老家考公务员还是在北京找工作的选择,(背景父亲得了癌症,一直都是姐姐照顾,但是姐姐现在生了孩子,自顾不暇),姐姐明确希望小红回老家,而爸爸没有表态,只是给小红转发了一条老家招聘公务员的广告。
小红很气愤
想想小红为什么气愤,气愤可能是觉得父亲下让自己回老家,而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留在北京。还有一层就是小红觉得爸爸想让自己回老家又不直说,还拐弯抹角。如果直说,爸爸需要你回老家,小红会觉得自己为父母做了牺牲,因而感到自己承担了家庭责任,可是爸爸不直说,仿佛自己做了牺牲又得不到感谢...
再来看看爸爸,心里想平衡一下子女间的负担,毕竟大女儿已经照顾了很长时间,想让二女儿回来分担,但又觉得确实影响了二女儿的前途,内心自责的同时也觉得愧疚,所以张不开口直接要二女儿回老家,只能用隐晦的方式(转发公务员信息)来表达。
小红其实在了解了自己为什么愤怒,然后再了解父亲的内心活动后,其实她的愤怒几乎就没有了,更多的是心疼父亲了。
【 在 guoqingjie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的太好了。我一贯忽视这些步骤。
: 但是很多时候,伤害了我还是他行使自己的权利,都不容易分清。也就是说不确定是他伤害了我还是我自己把是非标准放到太靠前的位置了不应该感到受伤害
: ...
--
FROM 125.3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