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督导有几个角色,是咨询师执业伦理的监督和指导者,是新手咨询师的教学和示范者,是成熟咨询师的顾问
若要获得行业内的认可(比如加入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系统等)就要求必须定期接受符合资质的督导师的督导;专业的平台比如简单心理和壹心理,对于督导时长和频率也有明确的要求。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会员钟杰老师认为,合格受训的咨询师应该经历一个完整的受控案例(指的是一个案例从咨询开始到咨询目标达成,都在督导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才算是具备执业能力。所以,理论上,督导是必不可少的
若从个体的需要来说,我自己的经验是一对一的督导在新手期至关重要,咨询师本人作为咨询工具,在新手期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自己免于折损,从情感的过度卷入、创伤的被激活、防御的被冲击等工作的风险中稳住,这些其实是很凶险的,往往在督导的扶持下才能艰难地稳定下来。所以常见的说法是,不做督导,咨询师会很快迎来职业耗竭,打心底里厌恶、害怕工作
对成熟咨询师的督导内容多是依据咨询师的需要而定,强化自我督导能力和提高临床的自我觉察力。对新手咨询师,一般督导师会依据需要提供对个案的理解、概念化,帮助理解咨访关系,示范具体的操作,讨论咨询师工作的得失,讨论咨询师的反移情,提供抱持和支持,示范处理关系中的困难等等
过了新手期,团督或朋辈督导的重要性就会变得显著,在稳定和深入理解个案之后,咨询仍然会遇到操作上的困难,这时候团体中不同的人常常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对于打开思路非常有帮助。若说个体督导提供纵深的对个案的理解,那么朋辈或团督则会提供宽广的理解。朋辈督导的另一大好处是同水平的伙伴共同成长,彼此支持,体验很不一样
跟咨询不一样,督导师一般不作为投射对象,所以督导过程一般不关注开场的动力,基于督导师的角色(监督、教师或顾问),开场相对随意
督导使用的技术我就不懂了,需要专门的培训
接受督导后的感受,总体来说是得到健康的、专业的、平等的、有爱的支持的感觉吧。跟平常的老师不同,大部分督导师努力营造非权威的氛围、不加评判的态度、中立的立场、有边界的关系。付费能避免情感耗费,双向选择也很自由。总之是健康关系的体验
【 在 chooselife 的大作中提到: 】
: 接地气的那种
:
: 比如
: 督导的内容?
: 督导师在督导中运用的技术
: 接受督导后个人的感受
: 双方坐定后的第一句话或者谁来开场
: 督导目标的设置跟个案的目标设置路数一样吗
: 督导是必须接受的吗?
: 不接受督导会发生什么
:
: 等等
:
: 介绍部分相关经历或细节也行
: --
:
--
FROM 120.2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