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张爱玲与抗美援朝
@figochen 抹黑教员
【 在 M250Ros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提醒你一下,耄就是个计较、刻薄的人,不然达不到那么高的位置,晚年干不掉那么多人
: 发自「今日水木 on JAD-AL50」
--
FROM 216.240.30.*
土改可不仅仅是工作而已,那是那这帮子旧式知识分子体验农民生活认识封建制度改造思想的,太祖的儿子从苏联回来太祖都把他派去参加土改接地气,张爱玲这种满脑子旧思想的融入不了就证明她不能适应这个新时代。建国后旧知识分子普遍要进行一次洗澡运动,改造自己的思想,又不仅仅是针对她一个人,何况对于曾经和汉奸滚在一起的,能有这种机会都不错了。
【 在 nirvanals 的大作中提到: 】
: 张爱玲也是名人吧,tg当初一点不了解她的思想立场就敢用她进宣传队?而且这也不是啥重要工作呀,普通高中毕业就可以做的事,大材小用的感觉,就凭这点也难怪张不爽。
: 看看老美,说是言论自由啥的,现在美国大使馆工作人言都要坦白自己的社交账号啥的,这叫背景调查。
: 仔细想想,很多事其实事情一开始就有点匪夷所思,后面都是顺理成章。
: ...................
--
修改:bhima FROM 117.175.14.*
FROM 117.175.14.*
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后期人性体现吧……
--
FROM 144.52.158.*
你这个议题开得好,提问也好,给你点赞。虽然我不赞同你的观点和推理。
--
FROM 36.113.10.*
为了吃饭,也是没办法
【 在 TaoTeCh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芝加哥大学的英文系教授Richard Jean So(中文名“苏真”)在题为《文学信息战:张爱玲,美国国务院与冷战媒体美学》论文中提及,张爱玲在1952年底就申请了美国情报总署驻港办事机构的工作。正如张扬教授在书中披露的大量史料表明,香港那时候是英美情报人员熙熙攘攘往来的“监听站”和“招募站”,所以张爱玲自然很快被美国人注意到。情报总署驻港机构的文化工作处处长理查·麦卡锡“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要招募这个文学天才,完成美国的东亚情报部署任务”,所以他在1951年底就跟踪张爱玲,进入她的住处当场招募;张的申请很快被接受,并于1952年开始工作。为美国政府,工作了3年。
: ?历史学的强大之处在于拥有综合型的理论分析框架。“张爱玲融入到一个新成立的国际媒体体系之中,该体系对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冷战行动十分重要”。张之所以被重用,在于“文学被视为传播信息的有效工具”,最终,“张爱玲的一生与政治分不开,因为她的经历让美国在东亚的帝国野心昭然若揭,同时也揭示了美国政府怎样招募张爱玲这样的流散作家开发新的写作模式”,然后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张,蛮配合。
: ?1948年,哈里·杜鲁门签署史密斯-蒙特法案,美国情报处及其辅助机构从此诞生,该情报机构旨在充分利用新兴的媒体技术对全球信息进行控制。后来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增加了对其资助,“把美国情报总署在美国冷战政治策略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核心”,“情报总署的作用是创造性地描绘美国政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合法愿望之间的联系”。注意的是,为了甩开“propaganda”的包袱,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找到了另外一个词汇:“information”。但那时候,显然不便于从中国大陆获取“information”,那么张爱玲这样的文学天才便有了用武之地。她的文学技巧利于构建“文学信息战”,她的文学理论也适合这一点:在她的“被调解的低语世界”里,“文学发挥着流言和闲话的功能”。
: ...................
--
FROM 223.72.88.*
我是很佩服张灵敏的嗅觉和直觉,而那些傻不愣登的储安平、胡风、傅雷等,虽然学问比张大得多,但是嗅觉太迟钝
--
FROM 36.113.10.*
这种心态其实很正常吧,群众路线的理念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精英特别是旧模式培养出来的精英都能感同身受的,不过当年的这种对精英的“改造”实践,很多人只关心立场对立,我倒觉得应该从技术角度看作是一种经验积累,让我们对社会对人性对所谓价值观更深的理解,理论上的东西到了实践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对人性和社会复杂性考虑不周。
【 在 qlogic 的大作中提到: 】
: 1950年,她不得不开始尝试写“无产阶级”的故事,她写出长篇小说《十八春》。小说结
: 尾,男女主人公投身了革命,在延安再度相逢,此书在上海引起轰动。尽管她生硬地努力
: 向新政权靠拢,书中的一句话还是透露了她的敏锐与清醒:“政治决定一切。你不管政治
: ...................
--
修改:nirvanals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问题就在这里,大家利益立场不同,改造其实本身成功率就不高,更何况理解透改造本质并手段灵活的人必然在当时也算是精英,而tg那边这种人才本来就不多,所以很多搞改造的必然水平显然并不如他们想改造的人,成功率就更低了。
比如毛,他的认知和能力其实就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才能取得巨大成功,才能提出群众路线这种想法,这就是能力的客观性,毛要是真是普通人智商,会是什么样?他身边那些人会服他么?
像张这种人,无论如何智商都很高的。
其实即便很多所谓改造成功的人,也不过是选择了顺应大势,并不一定是心服口服,大势变了,他们一样会反对,个人觉得主要还是靠时间,过一两代就能自然过度,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所以关键还是关注模式是否有生命力,能够长久生存下去,而一个模式有生命力,必然需要很多精英,这里就需要群众和精英的结合,当改造很难得时候,就需要从群众中培养精英并思考如何避免让群众和新精英再次对立。
而这些同样需要很聪明的人去做,更别说科技进步需要大量高智商人才了,所以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不是反精英,而是通过反复实验,思考如何建立一种精英和普通人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的模式,建立新模式需要既精通人性手段,又同时超脱心态跳出仇恨的。
如果进一步观察的话,我个人认为,苏联解体就是新精英和普通人利益再次对立,而欧美则甚至有点精英和民众既有对立也有结合的趋势,所以后来欧美生命力反而比苏联更强。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土改可不仅仅是工作而已,那是那这帮子旧式知识分子体验农民生活认识封建制度改造思想的,太祖的儿子从苏联回来太祖都把他派去参加土改接地气,张爱玲这种满脑子旧思想的融入不了就证明她不能适应这个新时代。建国后旧知识分子普遍要进行一次洗澡运动,改造自己的思想,又不仅仅是针对她一个人,何况对于曾经和汉奸滚在一起的,能有这种机会都不错了。
--
修改:nirvanals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不是聪明和傻,而是各自选择不同,有的人选择顺应潮流,有的人选择边缘化逃避,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大势本身,如果潮流一直持续,那么你说的前者就是边缘化而后者则选择正确。
所以才有那句打铁还需自身硬。
【 在 strideonwall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是很佩服张灵敏的嗅觉和直觉,而那些傻不愣登的储安平、胡风、傅雷等,虽然学问比张大得多,但是嗅觉太迟钝
--
修改:nirvanals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
地主可不一定鱼肉乡里,我们村当时的地主,我爷爷说人很老实厚道,生活节俭,经常接济穷人,只不过是家里有点地,忙不过的雇佣过短工,土改时定成份定为地主了,成天挨批,游街,所有财产充公,连个住的地方都没了,最后上吊自杀了!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在 liyiyouwanan 的大作中提到: 】
: 鱼肉乡里几千年,绝迹不好吗
--
FROM 101.2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