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1900-1949中国也是对外开放的
我列举的统计年鉴的数据并没有连续两年减产。
1980年32056
1981年32502
如果你说的连续减产是扣减化肥,那确实如此,但是我提醒你三点:
1.联产承包责任制是82年一号文件开始推广的,80、81年粮食生产的问题与包产到户无法构成因果关系。你也没有论证过80、81年的粮食产量与82、83年的连续增产构成因果关系。
2.我不明白你说的“旧体制”是指什么?我从开始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发现难得有网友拿联产承包82年开始的数据讨论,虽然数据错误,但终归还是有一定的常识。所以我重点谈82、83年,那么与联产承包相对照,自然是人民公社。那么这属于经营机制的范畴,进行比较自然需要排除水、肥、种、农机等因素了。我从来没有否认过前30年的伟大成就,请不要假设靶子。
3.按你的1kg化肥贡献7.5kg粮食的观点,1975-1977也连续出现了剔除化肥贡献后粮食产量的下降,这样,在公社制下,这样的连续产量下降出现了两次。我不太理解你强调这个数据想说明什么。
产量 化肥 剔除化肥因素
1975 28452 536.9 24425.25
1976 28631 582.8 24260
1977 28273 648 23413
发信人: seeasee (过过风), 信区: Modern_CHN
标 题: Re: 1900-1949中国也是对外开放的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an 9 20:35:20 2023), 站内
你不如往前提到60年代岂不是更好。
78年怎么了?知道联产承包是在1982年么?
发信人: seeasee (过过风), 信区: Modern_CHN
标 题: Re: 1900-1949中国也是对外开放的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an 10 19:59:57 2023), 站内
1982年比1981年也就提高了5%。
化肥用量增加了也有5%。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自己列的数据你不看看?
: 79年 33XXX
: 80年 32XXX
: ...................
--
修改:hotpear FROM 101.241.4.*
FROM 101.241.4.*
很简单啊。
1.我们在谈承包之前的旧体制,提升了产量多少。
我说30%,你说我不严谨,是25%。
我就证明我很严谨,是你对数据掌握不够,才会觉得不严谨。
2.既然谈1的问题,你使劲扯承包制对产粮提升,岂不是风马牛不相及?
这完全是另一个问题,你拉扯啥呢。
3.没错,数据有起起伏伏。所以看长期趋势。
所以之前我对你只谈82/83/84来证明承包制威力,表示不敢苟同。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列举的统计年鉴的数据并没有连续两年减产。
: 1980年32056
: 1981年32502
: ...................
--
FROM 122.9.80.*
1.按照你剔除1kg化肥增产7.5kg的观点,计算出来1955年到1981年增产23.5%,不是25%。如果加上化肥的作用,增产就是76.7%,前边我已经计算过了,如果我算得不对,你可以验算,但是既然你也觉得严谨是好的,那就请不要用30%或者25%这些不准确的数字。
2.从一开始我就不是谈1的问题,我的重点在于指出你一开始“1982年比1981年也就提高了5%。化肥用量增加了也有5%。”中间存在数据错误。同时按照你的观点剔除化肥作用后,81-83年增长率分别为7.16%和9.05%。可以说明化肥对这两年的增产不是主要原因。
3.集体化理论上的优势在于分工协作,优化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包产到户理论上的优势在于激励劳动力投入。这两种经营机制对生产的促进,都存在理论上的上限,不可能持续促进。长期来看,无论何种经营机制下粮食增产根本依靠的还是水、肥、种、农机这些生产资料要素的进步,因此,考察经营机制的作用,在实施该经营机制的最初几年是最可靠的。这是我的观点。正如福特的流水线在1913年将汽车装配速度提高了8倍,是当时可见的成效,并不需要花上10年时间来证明。正如三班倒和996比正常的955提升了产出,也是在新机制实施开始和旧机制相比较看到优势的。而流水线、996带来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增加也是效率提升必然带来的严酷现实,正如单干带来的贫富分化一样。但是在讨论对生产的提升作用上,唯有实事求是才是科学的态度。
我的重点在于82、83年增产的原因分析,从前边的计算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化肥不是主要因素。
至于所谓前30年的增产成果,当然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追求的严谨的你,请不要把公社生产机制和生产资料的进步强行挂钩,这只是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并不意味着存在天然的因果关系。
化肥、农机的投入依赖的是工业化的成就,种子的进步依赖的是科学技术的成果,农田水利建设依赖的是各级政府的重视——想想50年开始的治理淮河,集中力量办大事依赖的是tg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想想淮海的小推车。但这些都不必然与公社相互依存。这些都是tg的伟大成就不容否认。而公社和单干,则是不同历史阶段tg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进行的探索,在我看来,这里不存在信仰不容置疑的领域,一切凭数据、计算和逻辑。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简单啊。
: 1.我们在谈承包之前的旧体制,提升了产量多少。
: 我说30%,你说我不严谨,是25%。
: ...................
--
修改:hotpear FROM 101.241.4.*
FROM 101.241.4.*
其它对美国开放的或者说没被美国制裁的国家穷的多了去了,要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你这个是片面地孤立地看问题,不靠谱。
【 在 canoeheu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咋不对比一下朝鲜,古巴……你可能会说老美制裁的结果,那就是制裁了,你能有什么办法?你不开放,闭门造车,然后靠穷横过日子?毕竟朝鲜都宣称搞了跟我们一样的导弹……毕竟大毛除了大杀器、石油、粮食,现在毛毛都没有了……曾经的帝国哪儿去了?以史为鉴……嘴硬和穷横是没有用的……人毕竟是个动物,也是自私自利的,光靠理想没有用……
--
FROM 120.244.226.*
我觉得你扯太远了。
我想目前这个话题的争论。
是我说提高30%,你说我不严谨是25%。
我指出你拿连续两年下降的81/82年来计算有问题,应该用79年的。
不是我不严谨,而是你对数据掌握的不够。
至于82/83/84年的增产因素。
除了包产到户,还有灾害相对较少,还有杂交稻的推广。
(小麦良种推广还没查到日期)
是不是归功于包产到户,还需要详细计算。
举个例子,上海地区82/83年的粮食产量,低于1978年。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1.按照你剔除1kg化肥增产7.5kg的观点,计算出来1955年到1981年增产23.5%,不是25%。如果加上化肥的作用,增产就是76.7%,前边我已经计算过了,如果我算得不对,你可以验算,但是既然你也觉得严谨是好的,那就请不要用30%或者25%这些不准确的数字。
: 2.从一开始我就不是谈1的问题,我的重点在于指出你一开始“1982年比1981年也就提高了5%。化肥用量增加了也有5%。”中间存在数据错误。同时按照你的观点剔除化肥作用后,81-83年增长率分别为7.16%和9.05%。可以说明化肥对这两年的增产不是主要原因。
: 3.集体化理论上的优势在于分工协作,优化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包产到户理论上的优势在于激励劳动力投入。这两种经营机制对生产的促进,都存在理论上的上限,不可能持续促进。长期来看,无论何种经营机制下粮食增产根本依靠的还是水、肥、种、农机这些生产资料要素的
: ...................
--
FROM 122.9.80.*
原来你也认改开不是1982年啊,哈哈。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你扯太远了。
: 我想目前这个话题的争论。
: 是我说提高30%,你说我不严谨是25%。
: ...................
--
FROM 221.223.53.*
既然你对严谨的评价这么介意,那么我尊重你的意愿不再谈论严谨与否。
只是指出,30%错了,我计算出来的也不是25%,而是23.5%,所以“你说我不严谨是25%。”你这句话也错了。
另外你引起我参与讨论的最初那段数据“1982年比1981年也就提高了5%。化肥用量增加了也有5%。”也是错的。
“至于82/83/84年的增产因素。
除了包产到户,还有灾害相对较少,还有杂交稻的推广。
(小麦良种推广还没查到日期)
是不是归功于包产到户,还需要详细计算。”
你的这个思路没有问题,我等你的计算结果,但是截至目前,按照你1kg化肥7.5kg粮食的观点,已经可以排除82、83增产过程中化肥是主要因素了。
另外提醒你一点。按你关于化肥的观点,在55-81年的增产过程中,化肥是主要的贡献。1955年到1981年剔除化肥因素增产23.5%,如果加上化肥的作用,增产就是76.7%,前边我已经计算过了。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你扯太远了。
: 我想目前这个话题的争论。
: 是我说提高30%,你说我不严谨是25%。
: ...................
--
修改:hotpear FROM 101.241.4.*
FROM 101.241.4.*
朝鲜古巴比旧中国可是强太多了
【 在 canoeheu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咋不对比一下朝鲜,古巴……你可能会说老美制裁的结果,那就是制裁了,你能有什么办法?你不开放,闭门造车,然后靠穷横过日子?毕竟朝鲜都宣称搞了跟我们一样的导弹……毕竟大毛除了大杀器、石油、粮食,现在毛毛都没有了……曾经的帝国哪儿去了?以史为鉴……嘴硬和穷横是没有用的……人毕竟是个动物,也是自私自利的,光靠理想没有用……
--
FROM 119.233.182.*
关于杂交水稻,我之前计算过。不过主要的文献来源我在电脑里找不到了,里边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核实。供参考。
大致如下:
根据《杂交水稻在中国推广应用十二年》一文,
1981年7676万亩
1983年1.124亿亩
增加3564万亩。
现在计算这3564万亩增产的产量。考虑杂交水稻单产,同样根据上文,亩产是425.5公斤。考虑非杂交水稻单产
根据83年的数据算当年非杂交稻亩产。
83年稻谷总产16887万吨,面积49705万亩
杂交总产11240*425.5/1000=4782.62万吨,面积11240万亩
非杂交亩产(16887-4782.62)*1000/(49705-11240)=314.68kg
那么杂交增产的贡献就是3564*(425.5-314.68)/1000=395万吨
【 在 seease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你扯太远了。
: 我想目前这个话题的争论。
: 是我说提高30%,你说我不严谨是25%。
: ...................
--
FROM 101.241.4.*
呵呵,此人就是张嘴就来,涉及到数据就哑了。
【 在 hotpe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于杂交水稻,我之前计算过。不过主要的文献来源我在电脑里找不到了,里边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核实。供参考。
: 大致如下:
: 根据《杂交水稻在中国推广应用十二年》一文,
: ...................
--
FROM 221.2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