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战七捷后部队经过连续作战,消耗很大,也非常疲劳,华中野战军只有3万余人,却歼敌5.3万余人。
刚打完胜仗不补充、不休整,直接北上两淮,士兵战斗力明显要打折。
粟裕再厉害,也不能让士兵当永动机。
当时陈毅最盼望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北上,增强两淮战力。
但毛主席对苏中形势相当乐观,希望华野扩大战果,进攻泰州扬州,切断津浦线。
粟裕谭震林则希望得到一个短暂的休整机会,待秋后得到粮食和冬服的补充,到10月中旬再进军淮南。但粟谭9月2日报告中央,仍准备执行西进机会,拟先占海安如皋,后攻泰州扬州。
毛后指示粟裕主要任务是休整,打不打海安可按实际情况决定。
但几日后,淮阴告急,粟率苏中主力(1、6师)北上救援,然而74师偷城成功,最后救援不及,遂放弃两淮。
粟裕后来认为“解放战争开始时期敌强我弱的形势很明显,打歼灭战的规模必须有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即使1、6师赶到淮阴,并在淮阴与敌作战,不仅不会讨便宜,还会吃大亏。”
大概是因为当时淮阴面对的敌人比苏中的敌人要强不少。
【 在 Merlion 的大作中提到: 】
: 粟裕的考虑是淮南人口只有130万,苏中人口900万且经济更为发达,所以抓大放小,从逻辑和结果看没有太大问题
: 但8月底七战七捷结束后,无论是南下的山野,还是苏中的华中野战军,都有些麻痹。
: 山野主力在攻泗县时吃了亏,而华中部队主力在北上两淮还是西进扬泰之间犹豫反复
: ...................
--
修改:chinesehero FROM 183.218.173.*
FROM 183.21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