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29日,中央军委指示分兵,此为七月分兵之始。
中共中央军委于6月29日复电指示华东野战军分路出击: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以两个纵队出鲁西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以四个纵队监视正面之敌。指出:“以上方针是因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
次日,陈粟谭令叶飞陶勇向鲁南挺进;陈士榘唐亮向鲁西挺进;陈粟谭率本部留守。
6月30日,决定立即执行中共中央军委兵分三路的指示,由叶飞、陶勇率领第一、第四两纵队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挺进,由陈士榘、唐亮率领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经莱芜向鲁西挺进,陈毅、粟裕、谭震林直接指挥第二、第六、第七、第九纵队和特种兵纵队
7月7日,叶陶克费县,陈唐准备打泰安。
7月21日,决定陈唐兵团受刘邓指挥。
8月1日,叶陶与陈唐会师。
8月3日,华野拟成立华野西兵团,陈、唐任司令员、政委。
8月3日午时,华野发出致中共中央军委电:拟成立华野西兵团,由陈士榘、唐亮分任司令员、政委。
8月5日,重头戏来了:中央军委令粟裕指挥陈唐叶陶五个纵队,受刘邓指挥。拟以粟裕为司令员兼任政委,陈士榘为副司令,唐亮为副政委。
申时电指示:“我们仍主张粟裕迅即绕道聊城去郓城,指挥陈唐、叶陶五个纵队在郓城地区休整,就现有兵力在鲁西南积极策应刘邓作战,不可丧失时机。粟未到前该五纵均归刘邓直接指挥,粟到后粟受刘邓指挥。陈率六、九纵俟水退后,迅速转至东边与二、七纵会合,从反面钳制鲁中、鲁南之敌。”同日又电指示:“西兵团指挥机构,提议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陈士榘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亮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8月5日,中共中央军委又发两电,指示:陈唐叶陶“五纵至少须有两星期安全休整,并待粟裕到来方能举行机动作战”。“你们速派粟裕西去,统一指挥五纵,将全军供给重心经渤海转至鲁西南”。
粟裕回电,建议陈毅同行;王必成六纵随行;留守2、7、9三纵队组成东兵团、也即山东兵团,由谭震林任司令、黎玉任政委、许世友任副司令。后中央军委任命许世友为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黎玉不担任有关工作。
8月5日接到中共中央军委数次电示后,联系全国战局领会中央军委意图,认为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战略重心已由内线转到外线,主战场已由山东转移中原,华东野战军的主要作战方向和指挥重心也将由内线转到外线。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共中央军委给予的任务,同时考虑到“人事关系及指挥便利”,向陈毅提出三点建议:(一)请陈毅一同西去,以加强领导;(二)为进一步集中兵力,达成战役上的优势,增调第六纵队到西线;(三)留在山东的第二、第七、第九三个纵队组成东兵团,由谭震林、黎玉、许世友指挥,执行内线作战任务,建议华东局移渤海建立补给支前中心。得到陈毅同意后,当天24时与陈毅联名将上述建议电报中共中央军委和华东局。中共中央军委于8月6日复电,“同意陈粟率野直及六纵去鲁西南,谭黎许组成东兵团,并同意华东局去渤海之建议”。“陈粟应速西去,愈快愈好”。同日午时,发出致中共中央军委并华东局电,表示“当遵命迅速西去”,说明建议陈毅一同西去和增调第六纵队的理由。8月8日,与陈毅率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和第六纵队、特种兵纵队,从胶济路北之桓台、广饶出发,准备经惠民、禹城、聊城前往鲁西南。
9月22日,陈粟西线兵团改称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受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
中共中央9月22日又电示:陈粟西线兵团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归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辖一、三、四、六、八、十纵队及王秉璋纵队(即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陈毅、粟裕为晋冀鲁豫中央局委员,并代表该局指导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地区之党政军民工作;晋冀鲁豫中央局负责统筹刘邓、陈粟、陈谢三军的供给工作。
10月15日,山东兵团划归华东局管理;西兵团仍称华东野战军,对内是晋冀鲁豫编制;
10月15日22时,毛泽东致陈毅、粟裕电,指示:“许谭兵团及其他华东部队一切行动由华东局指挥,让漱石学习战争指挥甚为必要”。“你们则集中精力,指挥西兵团及规定区域一切武装之作战,该区一千万人民群众之发动,党及政权之建立与发展,部队给养之筹划等事项”。“你们部队对外仍称华东野战军,对内则属晋冀鲁豫建制,以利部队补给及地方工作之统筹”。同时指出,“战局可能发展很快,六个月内(十月至三月),你们各纵在河淮之间作战,另准备以原淮南独立旅恢复淮南。六个月后(约在明年四月),你们须准备以一个或两个纵队出皖浙赣(不是闽浙赣)边区”。
11月8日,陈毅离开西兵团,后到西柏坡,48年4月方返回。
12月12日,华野西兵团分为三个兵团行动:陈士榘、王建安、宋时轮刘培善;
12月12日发出致中共中央军委、刘伯承、邓小平并邯郸局电,报告:华野部队将于13日晚进入平汉路许郑段作战。同日发出平汉、陇海破击作战命令,决定组成三个兵团分别行动:以第一、第三、第四纵队为第一兵团,由陈士榘指挥,破击平汉路许昌至郑州段和陇海路郑州至开封段,并相机攻占许昌城;以第六、第八纵队为第二兵团,由王建安指挥,在睢县、柘城间阻击敌第五军和第七十五师西援;以第十、第十一纵队为第三兵团,由宋时轮、刘培善指挥,破击陇海路柳河至开封段,并相机攻克兰封、民权等城。
华野西兵团取得了初步成绩
12月底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转战和深入工作,陈粟大军歼敌7万人,攻克县城24座,帮助地方党政机关建立20余县的人民政权,发展地方武装6万人,与刘邓、陈谢两路大军共同完成了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豫皖苏、鄂豫陕、鄂豫皖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进一步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1月9日,苏北兵团开始筹建,韦国清、姬鹏飞负责。
同日中共中央军委致华东局电,指示:“目前胶东敌力已减轻,拟留九纵、十三纵由许世友率领,担负胶东歼敌任务;由韦(国清)谭(震林)率二、七两纵待休整完毕后南下,担负苏北一带歼敌任务。此两纵暂时仍由你们指挥,待华中局恢复后,改归陈粟指挥”。饶漱石于1月20日致毛主席、陈军长电,建议由许世友、谭震林率七、九两纵南下,留韦国清率二、十三纵在山东作战。毛泽东、陈毅于1月21日复饶漱石并告粟裕电,同意许世友、谭震林率七、九两纵南下。1月26日,华东局报毛泽东主席、陈毅军长电,提出:山东局面尚未打开,七、九纵南下是否过早?毛泽东、陈毅于1月27日复电:请考虑七、九纵留山东在二三月打几个较大歼灭战再南下,还是二月份就南下苏北开展局面?
3月4日,华野组建四个兵团:粟裕兼任一兵团司令员、许世友、谭震林负责二兵团;陈士榘、唐亮负责三兵团;韦国清、陈丕显负责四兵团;
3月4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所属野战部队组编为四个兵团: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编为第一兵团,粟裕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第七、第九、第十三纵队编为第二兵团,许世友为司令员,谭震林兼政治委员;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编为第三兵团,陈士榘兼司令员,唐亮兼政治委员;第二、第十一、第十二纵队编为第四兵团,韦国清为司令员,陈丕显为政治委员。
5月7日,陈毅调中野工作,粟裕任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代前委书记。
5月7日毛泽东约粟裕谈话,传达中共中央的决定,调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工作。粟裕再三请求,陈毅仍留华野。得知这是中共中央已经作出的决定后,建议继续保留陈毅在华野的职务。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陈毅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治委员,陈毅在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政治委员、前委书记职务由粟裕代理。5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粟裕“兼华野副政委负担副政委各项工作责任(注:当时还有谭震林、宋任穷两位副政委,均不在华野总部),并于陈毅同志不在华野总部工作时代理政委职权”。
5月18日,中央军委安排,山东兵团由陈粟指挥(战略上)。
5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致陈毅、粟裕并告张云逸、饶漱石、曾山、袁仲贤电,指示:许(世友)谭(震林)下一步作战统由陈毅、粟裕决定并指挥之。
5月30日,粟裕安排苏北兵团工作方针。
同日申时,苏北兵团韦国清、陈丕显、吉洛致华东局并粟裕电,提出苏北兵团行动方案的建议。粟裕于6月1日复电,同意第一方案所提“主力分散游击”的原则,指出:“目前苏北兵团似不宜过分集中,否则减弱我沿江力量而便于敌人集中主力对付我一个目标。因此必须将兵团适当分散,但不是全部分散,而是抽出两个旅左右兵力分散至苏中沿江及淮北地区,配合地方兵团辗转于各分区歼灭敌人,迫使敌人分散其重点兵力,形成苏北兵团本身的辅助战场,亦只有如此才能不使敌后人民受到过分摧残和得到人民的更有力支持”。中共中央军委于6月3日7时电示华东局、粟裕、苏北兵团:“在目前华中敌情紧张的情况下,苏北兵团应采取临时分散作战的方针,避开敌人主力追剿,配合地方武装游击以疲惫敌人,寻求歼灭分散的敌人之战机”。
7月6日,豫东战役结束;
7月11日中共中央为豫东战役的胜利发出贺电:“庆祝你们继开封胜利之后,在豫东歼灭蒋敌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等部五万余人的伟大胜利”。“这一辉煌胜利,正给蒋介石‘肃清中原’的呓语以迎头痛击;同时,也正使我军更有利地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年度”。包括开封、睢杞战役在内的豫东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2个整编师、4个正规旅、2个保安旅,共9万余人。
7月12日,兖州战役
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
中共中央于9月29日发出贺电,指出:“这是两年多革命战争发展中给予敌人最严重的打击之一”,“华东与中原的全部解放,已经更加迫近”,“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
1月6日,淮海战役结束,华野消灭4个兵团,18个军,44.3万人。
1月14日再电报告:邱清泉已证实被我击毙。至此,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剿总”指挥部、5个兵团、22个军共55.5万人。其中华东野战军歼灭一个“剿总”指挥部、4个兵团、18个军共44.3万人。1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贺电,指出:“淮海战役既然消灭了南线国民党军的主力,这就奠定了你们渡江南进夺取国民党匪巢南京,并解放江南各省的巩固的基础”。
1月15日,华野改编为三野,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为第一副政委、张震任参谋长。陈毅不在期间,粟裕为三野代司令兼代政委。
1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电示:根据战争的发展,去年11月1日关于野战军冠以军区地名已不适合,决定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依次各改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1月上旬,周恩来在西柏坡分别与刘伯承、陈毅、薄一波、饶漱石等研究中原、华东两野战军的编组和干部配备问题,并决定由陈毅赶回前方传达中共中央的有关决定。1月22日,陈毅到达徐州附近,并与粟裕会面。1月26日,华野前委扩大会议通过编制方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所属部队整编为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等4个兵团、第二十至第三十五等15个军和两广纵队,以及直属野战军的特种兵纵队和教导师,共58.1万人。当时陈毅常住总前委,他在第三野战军的职务仍由粟裕代理。2月9日,粟裕、谭震林联名发出公布第三野战军兵团、军、师、团编制序列番号的命令。
--
FROM 115.2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