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之初的“一担挑”“修械所”,到圈杨家兵工厂,再到完善的兵工体系,生产方式由机器工业式的专业生产厂取代手工作坊式的修械所,胶东兵工事业在战火弥漫的岁月里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山东军工的主力”“华东军工的主要部分”,生产的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供给胶东、山东和华东战场,在山东乃至华东兵工史上树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白手起家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发动天福山起义,举起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红色旗帜,建立了胶东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装。当时,抗日武装枪支弹药非常匮乏,加上经历多次战斗,枪支损坏严重,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为及时修复损坏的枪支,1938年3月,“第三军”一大队在文登李家庄村建立了6人修械所,三支队攻克掖县县城后筹办了一座小型兵工厂。这样的小型修械所虽然暂时缓解了枪械损失的状况,但只能做一些简单修复枪炮的工作,而不能承担制造枪支弹药的任务。
1938年3月,为保证枪支弹药供应,“第三军”总部决定在黄县县城东南的圈杨家建立兵工厂。4月下旬,军部修械所、“第三军”二路修械所、掖县兵工厂相继并入圈杨家兵工厂。到下半年,兵工厂已有职工200多人、机器设备50余台,每月生产步枪30余支、迫击炮4门、炮弹300余发、复装子弹万余发、手榴弹500枚、地雷200余个。这些枪支弹药迅速装备了“第三军”各个支队,成为这支抗日队伍武器补充的重要来源。
1939年春,日军进犯蓬黄掖抗日根据地。经过20多天的艰难跋涉,兵工厂迁至平度县涧里村,划归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建制,改称五支队兵工厂,1940年又改称第一兵工厂。11月,栖霞县北路家沟村的蓬黄战区兵工厂并入第一兵工厂。由于战时环境变化,兵工厂多次迁移,几乎每次迁移都会遭受严重损失,但每次重创后总能快速恢复生产,在修复枪支和生产子弹、手榴弹、地雷的同时,开始制造步枪、捷克式轻机枪、迫击炮、炮弹等武器弹药。
1942年11月,日军开始冬季大扫荡,兵工厂不得不掩埋机械设备,军械生产转入低潮。1943年底,随着抗战形势逐步好转,第一兵工厂规模随之扩大,生产的枪支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作战部队,有力支援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
FROM 10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