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在近不惑之年,终于想明白了一件困扰自己多年的事情。
真的不容易,能够放下淡然回顾更是不容易。然而这似乎是那个年代尤其是农村的常态?
【 在 jsqfsjmy 的大作中提到: 】
: 各位朋友们的留言、加分或扣分我都认真读过,感谢大家的阅看与点评,其中不乏洞悉世事、深刻又温情的观点,水木不愧是一个高素质的平台。承蒙大家这么热情,我也把读评论的体会分享一下:
: 1. 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受到了冲击。比如“生”是不是“恩”的问题,扶持亲人是不是“血宝”的问题,我觉得也是存在争议的,和我同龄且为人父母的朋友,不妨在思考的时候也保持一种开放性。孩子肯定不是父母的附属,但怎么避免过于自我、过于脆弱,家庭的纽带是否还能牢固,也是
: 我们将来要面对的问题。平等为前提的沟通是重要的,有人指责“记恨”的问题,我觉得及时沟通或可化解,不沟通任由其发酵,才是问题所在,指责受苦者的讲述既不正义也于事无补。
: ...................
--
FROM 114.254.10.*
那我会看淡,然后真的就慢慢淡了,无论和谁交往,最起码的就是尊重,如果连起码对等的尊重没有了,那么还有啥好“亲”的。
比如,我请你吃饭,是因为咱们好久没见了,不是为了你必须要回请我一顿,但是这顿饭后,正确的发展方向是,咱们的关系可能更近了,你记得咱们曾经的这个事儿就够了,但是如果你的心态是“他有钱,他请我吃顿饭应该的”,那就相当于这顿饭喂狗了。
【 在 rainforx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说的恰巧不是物质上的,双方奔赴当然是最理想最幸福的状态,但是如果只有自己奔赴了但是对方却没有相应的反馈或是尊重,自己也没必要为此伤心或者想不通成为心结。可能我属于悲观派,尽力付出但减少期待可以让自己更轻松些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1」
--
FROM 221.222.20.*
你这比楼主可幸福太多了,相当于白捡一个相濡以沫的媳妇,楼主那是没有半点帮助,相反各种拉饥荒,这里外里可差距太大了。
你想想,你租房结婚,然后岳父母还经常没事儿找你家拉个饥荒,你再想想。
【 在 pku001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到楼主的发文,我也跟一个。
: 媳妇是小学来的北京,还有一个姐姐。岳父母已经从央企退休。我则是来自一个贫困山区的草鸡男。
: 1、从结婚、买房、生两个宝宝没拿过岳父母一分钱,当然他们也没有提出给。
: ...................
--
FROM 221.222.20.*
你至少还有自己的老公和孩子啊,还有公公婆婆,不是每个人跟自己的父母都有缘分的,看开就好。
【 在 jsqfsjmy 的大作中提到: 】
: 各位朋友们的留言、加分或扣分我都认真读过,感谢大家的阅看与点评,其中不乏洞悉世事、深刻又温情的观点,水木不愧是一个高素质的平台。承蒙大家这么热情,我也把读评论的体会分享一下:
: 1. 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受到了冲击。比如“生”是不是“恩”的问题,扶持亲人是不是“血宝”的问题,我觉得也是存在争议的,和我同龄且为人父母的朋友,不妨在思考的时候也保持一种开放性。孩子肯定不是父母的附属,但怎么避免过于自我、过于脆弱,家庭的纽带是否还能牢固,也是我们将来要面对的问题。平等为前提的沟通是重要的,有人指责“记恨”的问题,我觉得及时沟通或可化解,不沟通任由其发酵,才是问题所在,指责受苦者的讲述既不正义也于事无补。
: 2. 两代人的观念割裂问题。有朋友幽默地指出我要是和邻村小伙儿结了婚,就不会有这些烦恼。但我愿意承受这些烦恼,因为这代表我有机会将这种有害子女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在自己身上彻底终结,而不是在麻木中延续给下一代。许多做弟弟的朋友愿意关照自己的姐姐,令人感动。
: ...................
--
FROM 211.144.19.*
这不就是安家里的房似锦吗?
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适度扶助父母,额度以不影响你们小家庭生活为准。
【 在 jsqfsjmy 的大作中提到: 】
: 各位朋友们的留言、加分或扣分我都认真读过,感谢大家的阅看与点评,其中不乏洞悉世事、深刻又温情的观点,水木不愧是一个高素质的平台。承蒙大家这么热情,我也把读评论的体会分享一下:
:
: 1\. 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受到了冲击。比如“生”是不是“恩”的问题,扶持亲人是不是“血宝”的问题,我觉得也是存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普京办公室」
--
FROM 223.104.42.*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父母的,脑袋有坑的人不少,重男轻女到极致的家长,思维已经是钢印了,只有不搭理他们才是最优解
--
FROM 117.67.151.*
楼主在承受多年家庭的不公待遇,还能心态平和的为父母进行经济上的付出,令人佩服,如果我的话处理得肯定要激烈一些。
【 在 jsqfsjmy 的大作中提到: 】
: 各位朋友们的留言、加分或扣分我都认真读过,感谢大家的阅看与点评,其中不乏洞悉世事、深刻又温情的观点,水木不愧是一个高素质的平台。承蒙大家这么热情,我也把读评论的体会分享一下:
: 1. 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受到了冲击。比如“生”是不是“恩”的问题,扶持亲人是不是“血宝”的问题,我觉得也是存在争议的,和我同龄且为人父母的朋友,不妨在思考的时候也保持一种开放性。孩子肯定不是父母的附属,但怎么避免过于自我、过于脆弱,家庭的纽带是否还能牢固,也是我们将来要面对的问题。平等为前提的沟通是重要的,有人指责“记恨”的问题,我觉得及时沟通或可化解,不沟通任由其发酵,才是问题所在,指责受苦者的讲述既不正义也于事无补。
: 2. 两代人的观念割裂问题。有朋友幽默地指出我要是和邻村小伙儿结了婚,就不会有这些烦恼。但我愿意承受这些烦恼,因为这代表我有机会将这种有害子女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在自己身上彻底终结,而不是在麻木中延续给下一代。许多做弟弟的朋友愿意关照自己的姐姐,令人感动。
: ...................
--
FROM 222.129.48.*
您已经做到了?
爱无能+过度控制(侵入)的养育,是男孩被普遍养成自恋人格的源头,自恋≈爱无能+普信
当初一个“普信”引起那么广泛的共鸣/应激,说明这个状态实在太普遍了,爱无能的父母也实在是太多了
【 在 jsqfsjmy 的大作中提到: 】
:
: 忍不住为您点个赞,以前也模糊地意识到,但没有那么清晰。确实问题的核心是爱无能。证据有很多,弟弟也是打压下成长起来的,我是您说的意识到恶会远离,他一直生活在暴虐之下。指责谁是最肤浅的说法,惟愿我的表达能让人更多地反思何为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情以及家庭应有之意。
--
FROM 124.64.123.*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自我救赎与和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85后女性,出生在江西农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最终在一线大城市站稳了脚跟。然而,她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与父母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尤其是因为性别、家庭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积怨多年。最终,她通过深刻的自我反思,决定放下这些困扰,走向内心的和解。
### 童年时期的阴影
主人公的出生并不被期待。母亲原本被算命先生预言会生一个男孩,结果却生下了她。父亲因此表现出极大的失望,甚至将奶奶柜子里的衣服扔在泥地上。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不被重视的种子。
五岁之前,她的生活还算平静,但父母的争吵和父亲的冷漠让她早早感受到了家庭的裂痕。父亲曾因生气不吃母亲做的饭,独自享用罐头饼干,而她只能站在门口张望,感受到父亲眼中的寒意。更让她难以释怀的是,父亲曾用皮鞋踩在她的腿上,让她痛到尖叫。这些童年的创伤,深深地刻在她的记忆里。
弟弟的出生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为了生一个男孩,父母付出了失去工作和巨额罚款的代价。她被送到外婆家,父母骗她说母亲去了海南岛做生意。她虽然年幼,但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家庭的困惑。弟弟出生后,父亲对她的态度更加冷漠,甚至曾开玩笑地说她是“多余的”。这种不被重视的感觉伴随了她整个童年。
### 少年时代的挣扎
十岁之后,她离家上学,开始了独立的生活。每年暑假,她要承担繁重的家务,洗全家人的衣服,还要帮忙看店。尽管生活艰辛,但她依然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成为十里八乡的骄傲。母亲曾对她说,如果不是她读书好,父亲可能会把她“踩在沟渠里”。这句话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仅仅是因为她的成绩,而不是因为她本身。
### 远离家乡与自我成长
读大学后,她选择了一个遥远的城市,远离家乡。她不喜欢回家,寒暑假也尽量缩短在家的时间。她开始勤工俭学,自给自足,21岁之后再也没有向父母要过钱。这种独立让她逐渐摆脱了对家庭的依赖,但也让她与父母的关系更加疏远。
她的婚事成为了另一个矛盾的爆发点。虽然她的公婆善良,主动提出用彩礼钱为她和丈夫买房,但最终这笔钱却被父母用来为弟弟购置婚房。她虽然感到不公,但当时并没有过多计较,认为改善父母的生活也是应该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发现,父母并没有因为她的付出而改变对她的态度,反而持续向她哭穷,甚至在她弟弟结婚时,她惊讶地发现,父母竟然能够拿出高额的彩礼和婚礼费用。这让她意识到,自己曾经的付出并没有真正改善父母的生活,反而被用来满足弟弟的需求。
### 与父母的冲突与和解
随着弟弟的婚事,她与父母的矛盾逐渐升级。她曾提出放弃继承家产,只希望父母能够公平对待她和弟弟,但父亲却大发雷霆,认为她作为女儿没有资格谈论继承问题。母亲则哭诉家里没钱,责怪自己没有本事。这让主人公感到深深的无力与失望。
最终,她决定放下这些困扰。她意识到,自己付出的善意和金钱并不能改变父母的生活,也无法改变他们对她的态度。她开始接受自己在精神上是一个“孤儿”的事实,不再寄希望于父母的承认或改变。她决定与自己和解,拥抱过去的自己,治愈内心的创伤。
### 自我救赎与和解
主人公最终明白,和解不必在她与父母之间进行,而是在当下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之间。她决定不再执着于父母是否承认对她的不公,也不再期待他们的改变。她选择通过自我救赎,治愈自己内心的创伤,迎接更加圆融自洽的未来。
### 总结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自我救赎与和解的故事。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原生家庭的阴影,最终选择放下过去的困扰,走向内心的和解。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家庭的纽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与自己和解,治愈内心的创伤,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
FROM 42.231.108.*
内心希望获得父母的认可
【 在 vv 的大作中提到: 】
: 遛弯过来随口读后感一句,我始终不理解为什么人明明没有获得过原生疼爱却偏偏要回以钱财与心意而且乐此不疲。 ...
--
FROM 223.1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