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信,192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京,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 。
1942年戴立信考取了沪江大学化学系 [2] ;1943年借读浙江大学化学系 [3] ;1947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并在中华职业学校做教学工作;1948年进入第三钢铁厂化验室工作;1949年开始先后在上海钢铁公司、华东矿冶局工作;1953年调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科技处处长、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参与领导“手性药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200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4] ;2018年获得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 [5] 。2019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表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6]
戴立信先后从事金霉素的提取和合成,有机硼化学,不对称合成等方面的研究 [7] 。
中文名 戴立信 国 籍中国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24年11月13日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有机合成化学进展》、《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 主要成就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祖 籍 江苏省句容县
人物经历编辑
戴立信
戴立信(5张)
1924年11月13日,戴立信出生于北京市,祖籍江苏省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市)。
1936年,戴立信就读于北平育英中学一年级时,正是抗日战争爆发,随着北平局势恶化,他随父母经青岛逃难至上海祖父家。到了上海不久,淞沪战争又开始,进入了全面的抗日战争,他的祖父家虽在租界内,在战争的惊恐下,祖父母。转学上海后,他在初中换了两个学校,整个高中学业才算安定在三育中学完成 [8] 。
1942年,戴立信高中毕业,考取了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化学系 [2] [9] 。
1943年春,戴立信从沪江大学辍学,随表姊及亲友多人结伴奔赴内地求学,之后经过教育部门批准,戴立信借读于当时位于贵州的国立浙江大学化学系 [10] 。
1947年,戴立信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在上海,并在中华职业学校做短暂的教学工作 [11] 。
1948年,戴立信经同学介绍进入位于浦东的第三钢铁厂化验室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戴立信先后在上海钢铁公司、华东矿冶局工作。
1953年,根据国家关于技术干部归队的部署,戴立信调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科技处处长、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58年,由于国家发展“二弹一箭”的工作中向有机化学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有机化学所结合国防任务开展了有机氟化学和有机硼化学的工作,这时戴立信担当了繁重的科技组织工作。
1962年,戴立信独立地开展了硼氢化反应的拓展工作和碳硼烷的化学研究。
1978年,在汪猷所长的安排下,戴立信再次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直到1984年相隔18年后他才又一次重返科技第一线。
1986年6月,戴立信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3年,戴立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2]
1997年,戴立信和黄量共同组织领导“手性药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 [13] 。
2018年5月,在中国化学会第31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戴立信被授予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 [14] 。
主要成就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戴立信早年从事金霉素的提炼和合成研究。60年代进行有机硼化学和一些国防科研项目研究。80年代以后研究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特别侧重于通过金属有机化学的不对称合成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环氧醇开环反应的研究及用于氯霉素和三脱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员的不对称合成铑催化的芳基乙烯的不对称硼氢化反应具有C2对称性的氮供体,手性双齿配体的合成钯催化的手性吗啉衍生物的合成钯催化下杂原子导向的温和羟氯化反应以及利用高碘化合物的多项新合成方法学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立体选择性地合成官能团化的小环化合物和含平面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12] 此后的研究为立体选择性地合成官能化的环氧化合物和氮杂环丙烷化合物,二茂铁类配体用于不对称合成
--
FROM 42.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