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祺,1920年7月11日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分子工程学的开拓者,中国化学生物学的倡导者。 [1-2]
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0年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2]
他的学术工作,多数与基础研究有关,在教学中他同样倡导越基础越优先原则,并强调通过实践不断培养学生自学以及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能力。唐有祺教授如今虽届耄耋之年,但仍活跃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一线,不断为国家、为学科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唐有祺进行工作并取得成果:(1)晶体体相结构和晶体化学(2)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和生命过程化学问题的研究(3)功能体系的表面、结构和分子工程学的研究(4)专业著作6部,代表作有《晶体化学》、《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和《对称性原理》。 [3]
人物关系
纠错
妻子 张丽珠
中文名 唐有祺 国 籍中国 出生地 原江苏省南汇县 出生日期 1920年7月11日 毕业院校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编辑
唐有祺
唐有祺
1920年7月11日,生于江苏省南汇县(现属上海市)。5岁进入新场镇的小学学习,喜欢阅读课外书,对白话文产生浓厚兴趣,有了自己的偶像岳飞和爱迪生。就读南汇县立初级中学时,唐有祺开始偏爱数学、物理、英语等科目,擅长划船,向往国外的世界,并如愿考取上海中学。 [1]
1937年高中毕业 [4] 。此时正值日军大举侵华,上海、南京等地先后沦陷,唐有祺从上海经温州去金华考入从上海迁到此地的同济大学,主修化学,同济大学从上海迁出后,先后又从金华迁往江西赣州、昆明、四川宜宾。唐有祺随校走遍九个省,经历了前所未见过的山川大泽和各地风土人情,对他这个从未离开过上海的年轻人是一次活生生的国情教育。
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
1946年,去美国入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主修晶体结构分析及化学键本质,旁及量子学和统计力学,师从鲍林教授(Linus Pauling),主攻X射线晶体学和化学键理论,旁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 [5]
1950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Hale博士后。
1950年5月至1951年5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为博士后研究员。
1950年,唐有祺完成了学业,他日夜梦想着把先进的学术传到新中国,期间,清华大学传递信息,请唐有祺回国任教。但处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不允许这么优秀的人才回中国,百般阻挠。于是唐有祺找到鲍林,向他说明回国的意愿。这位不屈不挠的和平斗士向唐有祺伸出了援助之手。
1951年7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第二届大会的时机,冲破重重障碍,绕道瑞典、英国、荷兰、法国等地,于1951年8月回到祖国。
1951年8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在院系调整中转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唐有祺现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1962年)。 [6]
1952年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和燕京两校与原北京大学的化学系汇合成新北大化学系。此后,唐有祺就在新组建的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
1954年,起开展晶体结构分析研究工作并开设晶体化学、统计力学等课程。在国外曾研究合金中形成超结构以及六次甲基四胺与金属离子结合的本质,并曾涉足蛋白质晶体学。
1955年,唐有祺把晶体学课程改为结晶化学,并在所著的教材中指出:'结晶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晶体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联系,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用晶体结构的材料来阐明化学中的有关问题。'后来唐有祺又在化学系开设了物质结构课,内容主体为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还包括量子力学基础和研究分子结构的方法和原理。
1960年,代在几次学术会议上对化学中共振的本质有所澄清,并为X-射线结构分析在我国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有所推动。
1963年,应邀在几次学术会议上澄清了化学中共振论的本质问题。
1970年,代曾在石油化工催化剂的研制工作中做出成绩,并开展了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分布规律的研究。所在的研究集体是胰岛素结构测定的单位之一,因此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72年,他首次测定了猪胰岛素的晶体结构,可以与他的夫人张丽珠教授培养的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工作相媲美。这种巧合,也可谓珠联璧合了。
1978年7月,去华沙参加第十一届国际晶体学大会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起,北京大学物理化学所恢复了蛋白质结构分析工作,在唐有祺指导下,应用分子置换法成功地研究了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赖氨酸活力碎片———牛胰蛋白酶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得出了赖氨酸活力碎片的立体结构。
1987和1991年先后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在表面物理化学研究方面也做出了成绩。
1987年,当选国际晶体学联合会执委会副主席,他为中国争取到了第十六届国际晶体学大会的办会权。
90年代初,唐有祺等发现新的反应类型和化合物,为建立新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增添了希望。
1991年初,唐有祺又被聘为“八五”计划重大基础项目生命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2011年6月,年逾九旬的唐有祺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征文活动。 [7]
个人生活编辑
2020年7月11日,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有祺先生迎来百岁寿辰,以他和夫人张丽珠的名义设立“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于今天正式启动,将用于奖励和支持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医学部的优秀学生。 [8]
主要成就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唐有祺 院士
唐有祺 院士(6张)
在国外曾研究合金中形成超结构以及六次甲基四胺与金属离子结合的本质,并曾涉足蛋白质晶体学。1954年起开展晶体结构分析研究工作并开设晶体化学、统计力学等课程。60年代在几次学术会议上对化学中共振的本质有所澄清,并为X-射线结构分析在我国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有所推动。70年代曾在石油化工催化剂的研制工作中做出成绩,并开展了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分布规律的研究。在晶体化学研究方面,在表面物理化学研究方面也做出了成绩。
北京大学物理化学所从1982年起恢复了蛋白质结构分析工作,应用分子置换法,成功地研究了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赖氨酸活力碎片——牛胰蛋白酶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得出了赖氨酸活力碎片的立体结构。 [7]
科研成果
1987和1991年先后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1982年,“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7年“晶体体相结构与晶体化学的基础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1年“胰蛋白酶和Bowman-Birk型抑制剂复合物系列立体结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06年“使用单层分散型CuCl/分子筛吸附剂分离一氧化碳技术”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以及国家教委等省部级奖九项
--
FROM 42.8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