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女,1926年9月23日出生,湖南省浏阳人,土壤微生物及细菌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
1952年,陈文新毕业于武汉大学;1958年,在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1] ;1959年,学成回国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和农业科研工作 [2-3] ;1982年-1983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访问学者 [4]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 。
陈文新一直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 [5] 。
人物关系
纠错
父亲 陈昌
中文名 陈文新 国 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26年9月23日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 主要成就 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 贯 湖南省浏阳
人物经历编辑
1926年9月23日,陈文新出生在湖南浏阳镇头镇炭坡。
1942年,陈文新远赴武冈战时中学——国立第十一中学(现岳阳市一中)求学 [3] [6] 。
陈文新图册
陈文新图册(4张)
1945年,陈文新高中毕业回到家乡教了两年小学 [3] 。
1952年,陈文新毕业于武汉大学。
1958年,陈文新在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1] 。
1959年,陈文新学成回国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和农业科研工作 [2-3] 。
1982年-1983年,陈文新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访问学者 [4] 。
2001年,陈文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 。
主要成就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文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建立了根瘤菌资源数据库;提出了否定根瘤菌“寄主专一性”及与植物“互接种族”传统观念的新见解 [7] ;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和数据库,菌株数量和所属寄主植物种类居世界首位,确立了一套科学的根瘤菌分类、鉴定技术方法及数据处理程序 [2] ;她证明根瘤菌-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的多样性证明根瘤菌-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的多样性、揭示近源菌株与植物不同品种间的共生有效性差异巨大、对根瘤菌共生机制的进化提出了新观点、发现禾本科植物与豆科植物间、混种植可以排除根瘤菌“氮阻遏”的障碍,并且两者互作共高产 [3] 。
据2020年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陈文新参加并组织完成对中国32个省(市)700个县的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调查,采集根瘤标本7000多份新发现可以结瘤的豆科植物300多种分离并保藏根瘤5000多株在数量上和所属宿主种类上占重要地位。发现了一批耐酸、碱、盐、高温、低温性强的珍贵根瘤菌种质资源,并对近2000株具代表性的根瘤菌进行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描述并发表瘤菌的2个新属、8个新种 [1] 。
截至2015年6月,陈文新带领学生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豆科植物根瘤情况的调查和采集工作。她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各种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进行挖掘调查,采集植物根瘤标本一万多份,其中300多种植物结瘤情况未见记载;分离、纯化并回接原寄主结瘤确认后,入库保藏根瘤菌12000株
--
FROM 42.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