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平,1926年11月4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江苏兴化,辐射物理、辐射防护及安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研究员、名誉院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 [1] 。
李德平于1948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2] ;195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辐射物理研究室主任;1962年参与创建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先后担任核工业部辐射防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研究员、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 。
李德平主要从事辐射探测器研究 [1] 。
人物关系
纠错
父亲 李继侗
中文名 李德平 国 籍中国 出生日期 1926年11月4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辐射防护手册 主要成就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经历编辑
李德平 早年
李德平 早年(3张)
1926年11月4日,李德平出生于北京,籍贯江苏兴化。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父亲李继侗决定把李德平送回老家兴化避难。在辗转了苏州、扬州等地后,于年底回到兴化 [3] 。在兴化当地小学继续读书。一年后入读兴化县立初级中学 [4] 。
1943年,因为父亲李继侗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职,李德平在结束了兴化的高中课程后,动身前往昆明,并在西南联大先修班学习。
1944年,18岁时被保送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录取为正式生 [5] 。
1948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师从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和盂昭英教授,并留校在物理系任助教。
1950年秋天,钱三强为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到清华大学寻找人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周培源向其推荐了李德平,考虑到那里的云室技术和计数管技术都在国际前沿,于是到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易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李德平
李德平(2张)
1958年,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开始核安全防护科学研究工作,李德平担任该所辐射物理研究室主任。
1962年,拖家带口来到太原,参与创建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6] ,先后担任核工业部辐射防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研究员、院长。
1986年,担任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中国辐射防护近代化”的主要负责人。
2006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核工业南礼士路招待所第二会议室举办了“庆祝李德平院士八十华诞学术座谈会”。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 。
主要成就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德平建立了中国核工业辐射防护研究和监测体系。指导了中国初期放射性计量实验室科研及建立实验室的工作。在从事辐射探测器研究中,参与中国首次研制卤素计数管、强流管及稳压管的工作。在电离室方面,指出当时苏式堆控硼壁电离室设计参数的缺点,并推导出普适的电离电流体复合损失的新公式,发展了用细束照射研究探测器性能的方法,证明近滕等人的精细工作仍与实际不符。“球形电离室特性”一文证明球形室等效中心不因反平方律而前移 [1] 。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57年1月
卤素计数管与强流管的制备和它们放电机制的研究项目
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科学资金三等奖”
1978年
受到射程限制时探测器几何因子之计算
全国科学大会奖 [5]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85年
核工业建设荣誉证书
中华人们共和国核工业部 [7]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
社会任职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83年6月—1988年4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8]
1985年—1997年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主委员会委员(连任三届)
1987年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安全咨询组(INSAG)成员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中国代表、主代表
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环保局顾问与核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
个人生活编辑
家庭情况
李德平是兴化望族之后,先祖李春芳是明朝状元,祖父李元宰是前清秀才,曾留学日本,供职北洋政府。父亲李继侗则是植物学家、林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林学博士,并于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且创办了内蒙古大学 [9] 。夫人是王怀珍女士 [10] 。
人物评价编辑
李德平是中国辐射防护科研领域、辐射探测技术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建立了中国核工业辐射防护研究和监测体系
--
FROM 42.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