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刘仁愿纪功碑》等史料为中心
拜根兴 胡婷
前言
唐将刘仁愿是七世纪中期唐与朝鲜半岛关系中值得重视的人物之一。由于各种原因,《旧唐书》《新唐书》并未为刘仁愿立传,他的事迹也只能从《旧唐书》《新唐书》刘仁轨传,以及存世的《刘仁愿纪功碑》等零散记载中得其大概。在朝鲜半岛辛苦鏖战前后八年,后竟因罪流配遥远的姚州,现存少许的记载亦迷雾重重,难得其究竟!对此,除过笔者此前做过的考察之外[1],似还未见有其他论作出现。只是由于上述论文论述旨趣的缘故,笔者并未对刘仁愿的流放生涯和最终的归宿做更多爬梳。鉴于此,本稿利用现存金石碑志等史料,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探讨刘仁愿其人被流放时的年龄、流放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最终归宿等,并就教于诸师友方家!
一、流放时年龄臆测
根据至今竖立于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的《刘仁愿纪功碑》(下简称《纪功碑》)记载,刘仁愿祖上自西魏起即捍御北部边疆,并逐渐成为北方豪族武人世家。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汉文石刻的整理研究”(编
号13AZS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1]拜根兴:《刘仁愿事迹考述试论稿:以与新罗关系为中心》,(韩)中国史学会编:《中国史研究》总第18辑,2002年,第91~120页。收入《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63~194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大俱武德七年(624)[1]仍镇守北疆,击败突厥进犯。正因如此,刘仁愿“地因膏腴,门承勋业,令闻之誉,检议攸归”,以功臣子弟身份进入弘文馆学习,且‘喜书法”。按: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刚即位,就在门下省设立弘文馆,招收文武百官五品以上子孙,‘有性爱学书,及有书性者,听于馆内学书,其书法内出”,并敕令虞世南、欧阳询教示楷法[2]。依据《纪功碑》上下文判断,刘仁愿进入弘文馆应在贞观初期,准确地说,应在贞观五年之前。另外,唐代规定官学诸学生的入学年龄为十四至十九岁,只有‘律学”为十八至二十五岁。那么依据以上资料可知,刘仁愿此时应不会超过二十岁。也许与他出身武将家庭有关,刘仁愿随后被选为皇宫守卫,担当唐太宗亲卫。又因他‘旅力口催’、“胆气过人”,故能有机会跟随唐太宗出游巡幸,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奉旨“入仗内供奉”。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征高丽,刘仁愿作为皇帝贴身护卫,随从唐太宗全程参与战斗,“身预戎旃,手奉羁鞠,前茅后殿,每阵先登,摧强陷坚,同于拉朽,战胜攻取,口口口口口,赐物乘马一疋,口口口口口口口弓二张,大箭三百只,并是供奉御仗,特加褒异”。班师回朝后,累前后战功“超拜上柱国,别封黎阳县开国公,擢受右武卫凤鸣府左果毅都尉,压领飞骑于北门长上”。如果上述年龄推证不错的话,此时的刘仁愿的年龄应在三十岁以上,但已是正四品武官,正是建立功名,大显身手之时。而从后面的记载看,此后不久,刘仁愿就结束陪伴皇帝守卫京城生活,前往边疆军旅。
依据《纪功碑》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二十二年(648)、二十三年(649),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五年(654),刘仁愿先后随李勣、程知节、苏定方等人东征西讨,为大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他还曾作为使节安抚回纥、九姓铁勒,并前往吐蕃、吐谷浑等地宣读唐朝圣谕。可以说,这五六年应该是刘仁愿人生最快意时期,不仅随上述著名将帅获得征战经验,而且官运亨通。
显庆五年(660)八月,刘仁愿跟随邢国公苏定方率军渡海,参与攻灭百济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新唐书》卷一《高祖纪》载:(七年)“八月己巳,吐谷浑寇鄯州,骠骑将军彭武杰死
之。戊寅,突厥寇绥州,刺史刘大俱败之。壬辰,突厥请和。丁酉,裴寂使于突厥。”第17页。《资治通鉴》卷一九一有相类似的记载,云:“武德七年(624)戊寅,(突厥)寇绥州,刺史刘大俱击却之。……癸卯。突厥寇绥州,都督刘大俱击破之,获特勒三人。”第599l一5993页。
[2]《唐会要》卷六四《弘文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317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修改:hotpear FROM 1.88.93.*
FROM 1.88.93.*
附件(546.6KB) 唐将刘仁愿的流配生涯及悲惨结局.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