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文章成上海高考作文,作者回应
据澎湃新闻消息,上海文化学术圈很快“破案”,这位学者就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胡晓明。他在一篇发于“文汇笔会”的《胡晓明:古人说“文章九命”,太悲观了,我归为三个字:专、转、传》里谈及“专、转、传”。
6月7日中午,胡晓明表示:“可能很多同学会骂我,觉得一看到这个题目会有点懵,因为他们不太适合这种很中国式的强调汉字的思维方式。但实际上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可以写的东西还是蛮多的。”
7日晚,胡晓明在微博账号发文称——“其实这篇文章是一个课程的副产品,我在给博士生上课的时候,导读的就是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里面很多非常精妙的只言片语,他有很多用类似‘专’、‘转’、‘传’三个字连成一个系统的词语,钱先生大量地运用了这种汉字思维。”“这是他跟很多学者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就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推广一下。”
至于“专”、“转”、“传”,胡晓明解释称:“专就是专业,传就传播是传世之作,转就是微信转发那种文章。”
对于很多考生称作文难一事,胡晓明解释称,“因为钱钟书先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不太适应现在的教学,现在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太注重汉字思维、汉语思维,就习惯于现代白话文的这种概念范畴了。所以这次正好是一个契机,很荣幸有机会推广一下中国的这种思维方式。我看到也有很多人骂我,没关系,我也能接受。”
“作文一开始是看起来是难的,但是想想还是有很多很多可以写的内容。”胡晓明表示,“这要是我写的话,首先就是要抓住这个‘转’,‘专’和‘传’就放一放。因为我们现在处于互联网的时代,很多过去的事物做这个转化的工作,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够无视今天这个时代给我们的一些福分,一些非常好的一些机遇,同时在转化过程中带来的很多问题,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
此外,胡晓明称很期待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等出来了,我会第一时间去读,看看这些老师评分的标准、学生的这个语文水平和什么思辨能力,还有对社会生活的关心程度,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师来说也是很有兴趣的。”
--
FROM 123.120.171.*
静下来可以慢慢牵强附会,考场上考的就是快速应变胡诌能力
【 在 nisus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澎湃新闻消息,上海文化学术圈很快“破案”,这位学者就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胡晓明。他在一篇发于“文汇笔会”的《胡晓明:古人说“文章九命”,太悲观了,我归为三个字:专、转、传》里谈及“专、转、传”。
:
: 6月7日中午,胡晓明表示:“可能很多同学会骂我,觉得一看到这个题目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木兰替父从军马尔代夫钓鱼」
--
FROM 221.219.184.245
“因为钱钟书先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不太适应现在的教学,现在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太注重汉字思维、汉语思维,就习惯于现代白话文的这种概念范畴了。所以这次正好是一个契机,很荣幸有机会推广一下中国的这种思维方式。我看到也有很多人骂我,没关系,我也能接受。”
这段话很难理解想说啥。
1,汉语思维是建立在汉字意境基础上的,但这3个字怎么关联并足以代表汉语思维呢?好像不是一条关联顺承路径哦。
2,既然现在的语文主体教育形成了白话文的概念理解习惯。你不考主体教育的成果,而偏要侧重考建立在汉字思维、汉语思维基础上的某种思维方式。而且从这段话,看不出啥是汉语思维,也看不出这3字能代表怎样的汉语思维。再说考的也不是这3个字,是这3个字代表的行为状态,这些行为状态和汉语思维有关联吗?
看不懂啊!
【 在 nisus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澎湃新闻消息,上海文化学术圈很快“破案”,这位学者就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胡晓明。他在一篇发于“文汇笔会”的《胡晓明:古人说“文章九命”,太悲观了,我归为三个字:专、转、传》里谈及“专、转、传”。
:
: 6月7日中午,胡晓明表示:“可能很多同学会骂我,觉得一看到这个题目会有点懵,因为他们不太适合这种很中国式的强调汉字的思维方式。但实际上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可以写的东西还是蛮多的。”
: ...................
--
修改:scubawh FROM 221.223.193.*
FROM 221.223.193.*
考的就是限时胡诌能力
要是拿出时间再查查文献什么的
不是这种写法了
【 在 whatswr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静下来可以慢慢牵强附会,考场上考的就是快速应变胡诌能力发自「今日水木 on 木 ...
--
FROM 92.92.129.*
‘专’、‘转’、‘传’咋跟思维联系到一起的?感觉纯胡诌,难怪姓胡
【 在 nisus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澎湃新闻消息,上海文化学术圈很快“破案”,这位学者就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胡晓明。他在一篇发于“文汇笔会”的《胡晓明:古人说“文章九命”,太悲观了,我归为三个字:专、转、传》里谈及“专、转、传”。
:
: 6月7日中午,胡晓明表示:“可能很多同学会骂我,觉得一看到这个题目会有点懵,因为他们不太适合这种很中国式的强调汉字的思维方式。但实际上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可以写的东西还是蛮多的。”
: ...................
--
修改:wenwenk FROM 120.244.222.*
FROM 120.244.222.*
上海这个题本质很简单,只是套了一个壳而已。
如果让你论述“学术圈的高深理论要变成传世精品,是不是一定要经过对普罗大众的科普和广泛传播”
那你立刻就知道肯定不是嘛
然后写就行了
它这题就这个意思
这道题真正的坑在于 真要写好 还得笔锋一转论述一下降级陈述给大众的积极意义,科研工作者不能高高在上自绝于人民。讲点什么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反馈理论,提高人民素养,激发青少年兴趣爱好做人才储备之类的就行。
结论就是传不是非得经过转,但是转有利于专,有利于传,这三个是相关的元素,不能割裂。所以鼓励各位学者多开社媒号,搞点有的没的科普。
这题套的这个壳 也是个挺正常的套路
英语国家动不动就搞字头缩写
比如设定目标的方法总结成SMART
跟这题一样的意思 玩个文字游戏
其实题目已经把这三个字解释了
算是帮着破了题
再往下就是很正常的议论文套路了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钱钟书先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不太适应现在的教学,现在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太注重汉字思维、汉语思维,就习惯于现代白话文的这种概念范畴了。所以这次正好是一个契机,很荣幸有机会推广一下中国的这种思维方式。我看到也有很多人骂我,没关系,我也能接受。”
: 这段话很难理解想说啥。
: 1,汉语思维是建立在汉字意境基础上的,但这3个字怎么关联并足以代表汉语思维呢?好像不是一条关联顺承路径哦。
: 2,既然现在的语文主体教育形成了白话文的概念理解习惯。你不考主体教育的成果,而偏要侧重考建立在汉字思维、汉语思维基础上的某种思维方式。而且从这段话,看不出啥是汉语思维,也看不出这3字能代表怎样的汉语思维。再说考的也不是这3个字,是这3个字代表的行为状态,这些行为状态和汉语思维有关联吗?
: 看不懂啊!
--
FROM 142.179.74.*
假如这是奇葩说,对立命题:《改进我们的文风》。论点:藏之名山没意义,深入群众才是大学问。
马克思墓志铭上有一句至理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接下来的论据就是近代生动鲜明的多篇理论文章,不仅当时“转”、而且当代“传”!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上海这个题本质很简单,只是套了一个壳而已。
: 如果让你论述“学术圈的高深理论要变成传世精品,是不是一定要经过对普罗大众的科普和广泛传播”
: 那你立刻就知道肯定不是嘛
: ...................
--
修改:rational2019 FROM 1.30.233.*
FROM 1.30.233.*
我很赞成你的论点,也是符合我的认识的,但你随便提出的论述形式就很丰富,我就形式简陋。
很多偏理工的人,可能缺失的是形式体系的认知与构建,大家说是套路,套路的目的是构建形式体系,而套路本身不是目的。
如果是这样,我比较奇怪的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直接教授形式组织逻辑?而要通过套路去诱发建立这种能力架构体系?掌握根本,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为顺着走,而现实的语文教育为什么要倒着走呢?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上海这个题本质很简单,只是套了一个壳而已。
: 如果让你论述“学术圈的高深理论要变成传世精品,是不是一定要经过对普罗大众的科普和广泛传播”
: 那你立刻就知道肯定不是嘛
: ...................
--
FROM 221.223.193.*
这是你对语言逻辑的认识有偏差
跟理科不一样 文科的一切都可以说是无法严格证明的
所以语言逻辑仅仅可以用来“表达观点”
你把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清楚
你的语言能力就过关了
不能在这追求一个“完美的正确的证明”
我之前讲过 文史哲的本质都是屁股
就是这个意思
再怎么看起来客观严谨
也无法排除个人视角
语文教育就是让你能看懂别人说什么
自己想说什么能有条理地说出来
套路就是约定俗成的固定的条理 照着填空不会乱
只能帮到这 别的帮不了
回到这道题 几个问题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题目帮着解释好了 读就行)
你同意还是不同意 yes or no就行
为什么同意或不同意
找个套路模版把你的理由摆上去就行 比如 what why how 我刚才就在套这个模版而已
你不需要严谨证明你的观点
这东西严谨不了的
几百字还能怎么严谨
只要摆得有个模样就行 证明自己上过学了
这就是语文考试的意义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很赞成你的论点,也是符合我的认识的,但你随便提出的论述形式就很丰富,我就形式简陋。
: 很多偏理工的人,可能缺失的是形式体系的认知与构建,大家说是套路,套路的目的是构建形式体系,而套路本身不是目的。
: 如果是这样,我比较奇怪的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直接教授形式组织逻辑?而要通过套路去诱发建立这种能力架构体系?掌握根本,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为顺着走,而现实的语文教育为什么要倒着走呢?
--
FROM 142.179.74.*
我对 语文的认知确实存在偏差,思维不活泛(就是呆板,变通性不行),就是不开窍那种。
这可能也体现了某种思维局限性,在某些社会层面也就表现能力比较僵化。
从整体来看,文人具备更多的变化性,不专致,所以文人代表分化,只要给定不同的诱因,文人就会变换不同的面貌...是否可以说,文人可用而不可信?
科目属性特征影响人的属性特征,影响人的底层逻辑。
教育的上层设计应该就是针对人的属性吧。也可能转变为针对各种形式的正确了。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你对语言逻辑的认识有偏差
: 跟理科不一样 文科的一切都可以说是无法严格证明的
: 所以语言逻辑仅仅可以用来“表达观点”
: ...................
--
FROM 221.22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