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社区手机版
首页
|版面-中学生活(PreUnivEdu)|
新版wap站已上线
返回
首页
|
上页
|
下页
|
尾页
|
2/5
|
转到
主题:[求助]一个变压器问题
10楼
|
laofu
|
2022-04-14 14:55:26
|
只看此ID
没错,以前高中不教微积分,知道正弦波形的等效是最大值的1/根号2,这么算就可以了。
严格一点 等效电流的平方=∫I(t)*I(t)dt/T
【 在 laomm 的大作中提到: 】
: 忘了怎么算了
: 凭直觉应该是 50/25+50/25/2=3
--
修改:laofu FROM 163.125.192.*
FROM 117.136.39.*
11楼
|
wangzd11
|
2022-04-14 16:57:51
|
只看此ID
副线圈电流不是4A吗?
【 在 laofu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错,以前高中不教微积分,知道正弦波形的等效是最大值的1/根号2,这么算就可以了。
: 严格一点 等效电流的平方=∫I(t)*I(t)dt/T
--
FROM 171.44.163.*
12楼
|
laofu
|
2022-04-14 17:10:49
|
只看此ID
你把你的计算过程贴上来,看看到底错在哪
【 在 wangzd11 的大作中提到: 】
: 副线圈电流不是4A吗?
--
FROM 117.136.39.*
13楼
|
Dionusos
|
2022-04-14 21:43:43
|
只看此ID
根号10安培怎么算出来的?感觉应该就是3 A。
【 在 gylwj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就算下有效值吧
: 【 在 Dionusos 的大作中提到: 】
: : 副线圈上的电流不应当是随时变化的吗?难道需要默认电流就是有效电流吗?
: ...................
--来自微水木3.5.11
--
FROM 114.253.35.*
14楼
|
gylwj
|
2022-04-15 07:31:41
|
只看此ID
把俩支路波形叠加得到副线圈电流波形,然后求这个波形的有效值,但我觉得这么不太合理...
【 在 Dionusos 的大作中提到: 】
: 根号10安培怎么算出来的?感觉应该就是3 A。
--
FROM 223.104.204.*
15楼
|
laofu
|
2022-04-15 08:36:50
|
只看此ID
这个电流波形是
4根号2*sinωt 正半周
2根号2*sinωt 负半周
它的有效值就是3。
【 在 gylwj 的大作中提到: 】
: 把俩支路波形叠加得到副线圈电流波形,然后求这个波形的有效值,但我觉得这么不太合理...
--
FROM 117.136.31.*
16楼
|
Dionusos
|
2022-04-15 11:29:29
|
只看此ID
感觉要么叠加错了,要么算错了。
【 在 gylwj 的大作中提到: 】
: 把俩支路波形叠加得到副线圈电流波形,然后求这个波形的有效值,但我觉得这么不太合理...
: 【 在 Dionusos 的大作中提到: 】
: : 根号10安培怎么算出来的?感觉应该就是3 A。
: ...................
--来自微水木3.5.11
--
FROM 223.104.38.*
17楼
|
shouge111
|
2022-04-15 21:04:42
|
只看此ID
3A
【 在 gylwj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是想知道副线圈电流有效值是多少...
--
FROM 112.32.79.*
18楼
|
hjhxyx
|
2022-04-29 12:42:16
|
只看此ID
交流电表测出来的电流应该是电流的方均根值吧,如果这个理解是对的,那么结果就是根号10
【 在 gylwj 的大作中提到: 】
:
: 第7题 D选项。我觉得副线圈电流应该从功率角度来计算,就是拿消耗的电功率除以副线圈电压,这样结果是3A。
: 但朋友认为应该画出副线圈电流的波形图,然后拿那个来计算有效值,结果是√10。
: ...................
[upload=1][/upload]
--
FROM 58.32.222.*
19楼
|
Yanght56
|
2022-07-09 16:18:26
|
只看此ID
用支路电流分析,支路1的电流有效值为2,支路2的电流有效值为1,因此变压器副绕组的电流有效值为3。;;; 用能耗分析,支路1的能耗为 2VT,支路2的能耗为 1VT,变压器副绕组输出的电能为为 IVT = 3VT, 其电流有效值 I = 3 。 因此,可以判定,上述图片所示的计算结果是错的。 那么,错到底错在哪呢 ?
--
FROM 111.197.237.*
首页
|
上页
|
下页
|
尾页
|
2/5
|
转到
选择讨论区
首页
|
分区
|
热推
BYR-Team
©
2010.
KBS Dev-Team
©
2011
登录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