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话短说尽量不展开:
1.语文是每个成人都具备的技能,普通人群中这种技能的差距要比数理化技能差距小的多的多。
2.为什么一般孩子语文得120就是个门槛,原因是120=75+75*0.6,其中0.6就是所谓的主观题标准答案中的“酌情”。你只要别让判卷老师用到“酌情”这把尚方宝剑,那么语文分就会提高。
3.语文辅导跟生病了去医院找医生好有一比,对普通病而言其实患者与医生间的差距主要是信息差,语文辅导之于学生也是如此,辅导者见得多,知道命题和判卷规则,但在网络特别是AI时代,这种信息差可以大幅度减小。语文辅导之于学生与医生之于患者又有差异:生病了医生不但给处方,还会给药。语文辅导只给方子不给药,而且方子还是汤剂,最终还得自己去抓去配去熬制。那个药名总体上就叫“时间+实践”,这种药只掌握在家长与孩子自己手中。
4.家长有能力做而不做,既不是时间问题,也不是水平问题,主要是不愿意去触及当年被语文的羞辱和伤害所留疤痕。
5.有人给出用理科的逻辑思维学习语文的经验,我深以为然,一句话语文学习没想的那么玄乎。扪心自问一下,为了练习一个分值15分的数学圆锥曲线题型,一共会投入多少时间?每次都耗时半小时不止!那给50分值的作文分配多少时间?是不是大部分都是语文考试时把作文留在最后,不得已才草草而就?就是认定了反正我写孬写好就得那么点儿分数,这本身就是对自己没信心,不负责。
这种态度对待语文学习,还能得高分岂不是见鬼了?你羞辱了语文,语文不羞辱你都对不起你!我是被语文羞辱过的,尽管学生时代我语文也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好学生,但也只是擅长记忆字词、文常、古诗、古文方面,于写作那是率性而为,一塌糊涂,从没考虑过怎么谋篇布局遣词造句!
前几天把苏洵的《六国论》重读了一遍,不禁慨然:多么标准的一篇议论文啊!全文六百多字,开篇直抛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再看那论证丝丝入扣,一气呵成。可惜学生时代没人教过我,或者有教过,我哪里肯听。纵然曾熟背《六国论》,于写作也无半点帮助。如果你是家长,经常这样耳濡目染的教导孩子,怎么会没效果?我在小孩高三才有这些感悟,其实有点儿晚了,只能攒点儿RP,与后来者免之。
--
修改:ld2020 FROM 221.223.196.*
FROM 221.22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