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个题本质很简单,只是套了一个壳而已。
如果让你论述“学术圈的高深理论要变成传世精品,是不是一定要经过对普罗大众的科普和广泛传播”
那你立刻就知道肯定不是嘛
然后写就行了
它这题就这个意思
这道题真正的坑在于 真要写好 还得笔锋一转论述一下降级陈述给大众的积极意义,科研工作者不能高高在上自绝于人民。讲点什么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反馈理论,提高人民素养,激发青少年兴趣爱好做人才储备之类的就行。
结论就是传不是非得经过转,但是转有利于专,有利于传,这三个是相关的元素,不能割裂。所以鼓励各位学者多开社媒号,搞点有的没的科普。
这题套的这个壳 也是个挺正常的套路
英语国家动不动就搞字头缩写
比如设定目标的方法总结成SMART
跟这题一样的意思 玩个文字游戏
其实题目已经把这三个字解释了
算是帮着破了题
再往下就是很正常的议论文套路了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钱钟书先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不太适应现在的教学,现在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太注重汉字思维、汉语思维,就习惯于现代白话文的这种概念范畴了。所以这次正好是一个契机,很荣幸有机会推广一下中国的这种思维方式。我看到也有很多人骂我,没关系,我也能接受。”
: 这段话很难理解想说啥。
: 1,汉语思维是建立在汉字意境基础上的,但这3个字怎么关联并足以代表汉语思维呢?好像不是一条关联顺承路径哦。
: 2,既然现在的语文主体教育形成了白话文的概念理解习惯。你不考主体教育的成果,而偏要侧重考建立在汉字思维、汉语思维基础上的某种思维方式。而且从这段话,看不出啥是汉语思维,也看不出这3字能代表怎样的汉语思维。再说考的也不是这3个字,是这3个字代表的行为状态,这些行为状态和汉语思维有关联吗?
: 看不懂啊!
--
FROM 142.17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