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五篇代表作的政策太英明了
个人觉得对面上,青基这种项目,五篇代表作不合适,基础研究是靠长期的积累(理想情况下),而应该去看本子的质量,而不是去看几篇代表性论文,基础的突破需要撒大网,而不是重点资源集中培养。对于那些帽子之类,代表作是比较合适的,这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而不是未来研究的成果。
另外,现在在很多领域,中国人的论文太多太多了
--
FROM 73.97.12.*
【 在 tanxishichao 的大作中提到: 】
: 给了一些小组机会,以前大组把文章往一两个人身上攒,几乎能10+的top,小组就算也把文章往一个人身上攒,也就5,6+的top还是拼不过大组
:
: 现在都要5篇代表作,小组也有机会拼个优青杰青了
这个搞笑吗,就算拼质量,也很难拼过大组,特别是引用,这玩意很多时候就看名气
--
FROM 60.30.199.*
抱这种想法。。。
在我们学科里面,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每次点滴的发现都是论文的一部分
论文的常规完成形式不是那种你完成个科研成果再写,而是在完成的过程中的点滴积累都已经是论文的一部分了,论文的规范会很好地指导一个研究的始终。
我相信图灵,丘奇等大牛也是如此。
这些大牛从来没想过什么灌水啊,有想法就写,从而也就没有五篇代表作。
也就是说五篇代表作本身是个解决特色问题的特色产物;这引起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等这些逻辑不在上述大牛的字典里面。人家不在这三界内,出了五行中。
【 在 ichi202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也是有好处的
: 这样攒够五篇 就能真正下决心去搞点科研了
: :
: ...................
--
FROM 119.165.183.*
想多了,除了代表作
其他文章沒规定在内容里不能写
【 在 tanxishichao 的大作中提到: 】
: 给了一些小组机会,以前大组把文章往一两个人身上攒,几乎能10+的top,小组就算也把文章往一个人身上攒,也就5,6+的top还是拼不过大组
:
: 现在都要5篇代表作,小组也有机会拼个优青杰青了
--
FROM 223.73.124.*
对小同行而已,如果还需要看代表作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水平,基本能说明2点,(1)申请人水平不行,没发布过啥重要工作。或者是(2)评审人自己水平不行,对圈子里的重要工作不够了解。
--
FROM 112.192.169.*
【 在 txyaya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小同行而已,如果还需要看代表作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水平,基本能说明2点,(1)申请人水平不行,没发布过啥重要工作。或者是(2)评审人自己水平不行,对圈子里的重要工作不够了解。
实际上拿到帽子的,基本文章水平都可圈可点
--
FROM 123.114.232.*
很多大老板,也都是靠自己能力,一步一步做上去的。是不是大老板的学生也无所谓,自己能力够了,自然会有大老板来拉你入团队。
--
FROM 112.192.169.*
嗯,个人感觉也是这样。实际上,圈子里看到一个人的名字,就大概知道他/她水平怎么样了,根本不用去看什么代表作。这不是说没看,而是一个小圈子里,好的工作大家基本都知道,早就读过了。当然可能会漏掉一写好工作没看到,所以平时开会,作报告宣传自己工作非常重要。
【 在 tanxishichao 的大作中提到: 】
:
: 实际上拿到帽子的,基本文章水平都可圈可点
--
FROM 112.192.169.*
【 在 txyaya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个人感觉也是这样。实际上,圈子里看到一个人的名字,就大概知道他/她水平怎么样了,根本不用去看什么代表作。这不是说没看,而是一个小圈子里,好的工作大家基本都知道,早就读过了。当然可能会漏掉一写好工作没看到,所以平时开会,作报告宣传自己工作非常重要。
:
关键是学术报告会吹逼的啊,有认识的教授,工作明明就是一篇普通一区的水平,报告上吹自己正在投NS正刊大子刊什么的,吹的天花乱坠,搞得不知道的好像他的文章马上要被正刊接收了一样,实际最后就是一篇普通一区
--
FROM 123.114.232.*
我觉得会宣传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当然这种吹牛吹多了,大家早迟都会知道的,名声也就坏了。
比起NS来,感觉长期的引用数更有用,这应该是国际上的共识。
【 在 tanxishichao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键是学术报告会吹逼的啊,有认识的教授,工作明明就是一篇普通一区的水平,报告上吹自己正在投NS正刊大子刊什么的,吹的天花乱坠,搞得不知道的好像他的文章马上要被正刊接收了一样,实际最后就是一篇普通一区
--
FROM 112.19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