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现在的环境下还能产生袁老这样的大神吗?
宗教推导出来了,所以不能了,没有了。
【 在 wesleywa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然能的,袁老当年是啥环境,大跃进,WG,那是什么好环境吗?袁老发现杂交水稻是个奇迹,其实袁老自己这种兢兢业业的实干者能终成正果才是更大的奇迹。大多数兢兢业业的实干者的命运可能都不如投机取巧者好。但是架不住人口基数大,亿万人之中,几十年、一百年里总能出现几个这种栋梁之才,由于幸存者偏差效应,社会的价值引导会把这样的小概率案例塑造为典型,让人们相信这样的实干者不会吃亏的。
: 事实上无论什么时代,多数情况都是投机取巧者的中短期风险收益率更高,兢兢业业者的中短期风险收益率是偏低的。幸运遇到好时代,兢兢业业者一生长度的整体风险收益率可能会占优,大多数时候遇到不好的时代,一生长度的整体风险收益率也不占优。但是宗教里却都是劝人不要走捷径,要走窄门,因为宗教的风险收益率评估周期都是很长的,远远超越一生的长度,佛教里动不动就是几万大劫,这种时间长度上,短期的风险收益率波动可以完全忽略了,不过问题在于,你得有这个信仰才行。另外,不排除宗教被社会结构利用作为洗脑工具和稳定器的可能性。
--
FROM 124.64.18.*
1,首先绝大部分人,不是那种“愿意克服环境压力,从14万株里选6株”的人。
2,其次绝大部分“从14万株选6株”的人,都是要失败的,但是这部分人要吃饭,要发工资,要提供项目资源,这是一大笔钱。
3,说到底这是一个科研的幸运儿,但是大部分人不能按这种模式来。就老老实实按现有模式挺好。袁也是看了国外发表的成果,才走上这条路的。
【 在 pseudoid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袁隆平》电影,失败挫折了那么多回,搁现在根本不可能让你坚持这么长时间吧?
--
修改:minglaihe FROM 183.157.162.*
FROM 183.157.162.*
看了一下知乎上的介绍,袁的贡献就是科普国外论文,找到国内第一个不育系。
凭这些拿个工程院院士,已经很幸运了。现在可没这种好事了。
【 在 minglaihe (minglaihe) 的大作中提到: 】
: 1,首先绝大部分人,不是那种“愿意克服环境压力,从14万株里选6株”的人。
: 2,其次绝大部分“从14万株选6株”的人,都是要失败的,但是这部分人要吃饭,要发工资,要提供项目资源,这是一大笔钱。
: 3,说到底这是一个科研的幸运儿,但是大部分人不能按这种模式来。就老老实实按现有模式挺好。袁也是看了国外发表的成果,才走上这条路的。
: ...................
--
修改:FLYBBS FROM 39.152.24.25
FROM 39.152.24.25
你不知道科学上能用一句话讲清楚的贡献有多牛逼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了一下知乎上的介绍,袁的贡献就是科普国外论文,找到国内第一个不育系。
: 凭这些拿个工程院院士,已经很幸运了。现在可没这种好事了。
:
--
FROM 211.138.116.*
科普和推广非原创论文也算贡献了?
【 在 cannan (听得门外狗叫)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不知道科学上能用一句话讲清楚的贡献有多牛逼
--
FROM 39.152.24.25
照你这么说的话。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拿了别人的实验结果,以及别人总结的经验公式,做了一个全面的概况。
现在可没有这种好事了。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了一下知乎上的介绍,袁的贡献就是科普国外论文,找到国内第一个不育系。
: 凭这些拿个工程院院士,已经很幸运了。现在可没这种好事了。
:
--
FROM 219.239.227.*
爱因斯坦可不只是概括,
发现恢复系的张先程知名度可比袁差老了。
【 在 myue (孤微草) 的大作中提到: 】
: 照你这么说的话。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拿了别人的实验结果,以及别人总结的经验公式,做了一个全面的概况。
: 现在可没有这种好事了。
: ...................
--
修改:FLYBBS FROM 39.152.24.25
FROM 39.152.24.25
不一样,工程发现类的贡献都带着一点运气成分,但是像理论类如果没有爱因斯坦,很难说其他人能不能得出同样结论。
典型的像屠呦呦,几千人地毯式试药,就算屠呦呦那天生病了缺席实验,当天就会有另一个人按计划发现青蒿素,这也是为什么屠呦呦在领诺贝尔奖以前在国内一直不受重视的原因,国内就是觉得这是集体功劳。
又比如田中耕一,本来是个学渣,只是做实验放错了材料,然后材料太贵重,不敢承认失误,硬着头皮做下去,结果得了个诺贝尔奖,然后觉得自己不配,消失了16年,又憋了一些论文才重新站出来。
【 在 myue 的大作中提到: 】
: 照你这么说的话。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拿了别人的实验结果,以及别人总结的经验公式,做了一个全面的概况。
: 现在可没有这种好事了。
: ...................
--
修改:wzleva FROM 115.236.119.*
FROM 115.236.119.*
西方环境也同样不能。遗传学之父、十九世纪做豌豆杂交试验的孟德尔,原本只是个修道院的神父,凭自己的业余兴趣在后花园种植试验,但是当时的主流学界却对他的重大成果不屑一顾,直到他本人去世多年之后才被发现了巨大的学术价值。
【 在 minglaihe 的大作中提到: 】
:
: 1,首先绝大部分人,不是那种“愿意克服环境压力,从14万株里选6株”的人。
: 2,其次绝大部分“从14万株选6株”的人,都是要失败的,但是这部分人要吃饭,要发工资,要提供项目资源,这是一大笔钱。
: 3,说到底这是一个科研的幸运儿,但是大部分人不能按这种模式来。就老老实实按现有模式挺好。袁也是看了国外发表的成果,才走上这条路的。
:
#发自zSMTH@MI MAX 2
--
FROM 58.243.254.*
是的,就好比原子弹人家炸了,没什么科学贡献,但是两弹一星一堆你跪舔的。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科普和推广非原创论文也算贡献了?
:
--
FROM 117.1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