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委和人才之间没有人事关系,离得很远,不可能足够了解情况,不知道成果是不是一群人堆出来的,用人单位才是设立人才项目的合适主体,丑国就是各个大学搞个xx学者。
基金委也不需要人才项目作为发挥领导能力的抓手,重点、重大和专项都能够作为抓手,也包括面上资助方向的设置,在微观层面还有指南。总之,一个搞事的机构再去搞人是不合适的,内部交易难以避免,这应该是行政常识。
青年项目应该被视为面上之前的起步项目,而不是单独一个类别的人才项目。 获得青年项目的人的平均水平显然是不如面上的,如果青年是人才项目,就会出现人才的水平普遍不如非人才的尴尬,毕竟人才不是排年龄。
--
※ 来源:水木社区 [121.237.140.*(江苏–南京-电信)]
※ 修改:dust25 于 Mar 27 07:57:53 2025 [121.237.140.*(江苏–南京-电信)]
※ 来源:水木社区 [121.237.140.*(江苏–南京-电信)]
※ 修改:·dust25 于 Mar 27 08:03:07 2025 修改本文·[FROM: 121.237.140.*]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mysmth.net·[FROM: 121.237.140.*]
修改:dust25 FROM 121.237.140.*
FROM 121.2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