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学历是“纸面功夫”,那么学术水平则是“真刀真枪”。遗憾的是,郭伟在这两方面都彻底失败。
1. 论文质量低下
据知乎用户“科研打假人”统计,郭伟名下可查论文约80余篇,但:
近70%发表于** predatory journals **(掠夺性期刊),如《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in XXX》等,这些期刊以收取高额版面费为生,审稿形同虚设;
多篇论文存在重复发表、数据造假、图片复用等问题;
其H指数(衡量学术影响力)仅为3,远低于正常高校教授水平(通常>15)。
郭伟最引以为傲的学术成就,是宣称2008年在《Nature Materials》(影响因子40+,材料科学顶刊)发表题为《孪晶界密度与强度非线性关联的理论研究》的论文,提出“郭氏模型”,被引用超1300次。但经《Nature Materials》出版社Elsevier官方核查,该期刊1999年创刊以来,从未发表过作者为“Guo Wei”的论文,“郭氏模型”这一术语也未在该期刊的任何文献中出现过。
2. 无实质性科研成果
郭伟担任“首席科学家”期间,宣称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但:
无一项成果转化为专利或技术应用;
无团队、无实验室、无研究生指导记录;
所谓“海洋装备研发”项目,实为购买现成设备拼凑演示。
3. 学术会议表现拙劣
有参会者回忆,郭伟在2022年某海洋科技论坛上作报告时,PPT内容明显抄袭国外论文,被提问“您这项技术的误差率是多少?”时,回答:“这个……我们还在优化。”全场哗然。
在实际科研工作中,郭伟的“低能”早已露出马脚。江苏科技大学一位参与“深蓝团队”的年轻教师向记者透露,郭伟不懂实验操作,甚至连基本的材料表征图都不会看,“团队开会时他只会说‘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经费投入’,具体到实验方案设计、数据处理方法,他就支支吾吾,要么说‘我在德国就是这么做的’,要么让学生自己查文献”。有博士生反映,郭伟指导论文时只会改格式,“内容逻辑问题完全指不出来,有一次我把别人的论文片段抄进去,他都没发现,还说‘这段写得好’”。
--
FROM 192.1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