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庄子:野马不是游气
野马不是游气。
庄子《逍遥游》讲:“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晋代郭象等人认为“野马”是“游气”的意思,后世学者多从其说。但实际上,这个解释是错误的。
先秦古籍中,野马从来就没有游气的意思,野马与游气也是十分不同的两样事物,后世学者为了使这个解释更合理一些,便又有了通假的说法,说“野马”通“野沫”或者“野塺”。这就错上加错了。
不错,古籍中历来有通假字,但我们对待通假字一定要谨慎,不能无缘无故地就说某字通假,那样岂不是乱套了吗?
比方说,庄子《养生主》中有“帝之县解”,这里的“县”通“悬”。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先秦时“县”“悬”两字多有混用。我们有了这样的依据,才能认定这里的“县”是通假字。
再比方说,庄子《养生主》中有“指穷于为薪”,很多学者认为这里的“指”通“脂”——这就错了,先秦时“指”“脂”两字并不混用,故此,不能认定这里的“指”是通假字。
总之,通假也好,解读也罢,都得有所依据才行。将“野马”解为“游气”,这实在是没有依据的。
那么,野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野马就是野马的本义。要理解这个问题,一定要从《逍遥游》的原文来看(为了看得清楚,我加上了标号):
1.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2.2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3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一整段都是大鹏在飞往南冥途中的反思:1,反思自己对于逍遥的认知;2,反思达成逍遥的条件。
对于逍遥的认知,大鹏的反思又分为两部分:1.1,收获。原先觉得北冥的野马很令人震撼,现在觉得它们不过是尘埃而已。1.2,不足。原先不知道苍天的正色,现在依然不知道。
——这就说明了:大知(南冥大鹏)胜于小知(北冥野马),却仍然没能达到至知(天之苍苍,即天道)。换句话讲,境界越高,人就越逍遥,而逍遥是永无止境的。
对于逍遥的条件,大鹏的反思又分为三部分:2.1,水之积。小鲲要借助大水才能成长为大鲲。2.2,风之积。小鹏要借助大风才能成长为大鹏。2.3,培风。光是靠着北冥风,不足以到南冥去(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剩下的路程还要自己造风才行(培风)。或者说,风不足,就要学会自己生风。
(这里的“培风”就是“生风”的意思,类似于“培土成丘”的用法,过去学者认为是“重风”或者“冯风”的通假,这个解读也是有问题的,此处暂不赘述)
——这就说明了:人要懂得借势,也要学会造势。水之积、风之积讲的是借势,培风讲的是造势。
如果这么分析有点抽象的话,我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吧:
某年某日,在上大学的路上,我想了两件事:1,和此刻相比,高中时的快乐实在微不足道(野马也,尘埃也),但硕士、博士、讲师、教授、院士……这些快乐我还没能体会到,那会是怎样的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2,上一所优质的高中(水之积、风之积),才能考上优质的大学,但最终还要自己努力(培风)才行。
——当我们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总是要比一比从前,想一想以后,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大鹏即是如此。
那么,庄子为什么要在此处讲大鹏的反思呢?这其实和前面“齐谐”的部分是对比来讲的: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齐谐”是旁观者的代表。齐谐觉得大鹏飞到南冥是一件很逍遥的事,可是齐谐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水击三千里的壮美,是抟扶摇而上的震撼。
——我们去旁观那些成功者的光鲜亮丽,不也总是这样的心态吗?
然而,光靠这些外部的观感是无法达成逍遥的,于是,庄子接下来就要讲一讲当事人——大鹏的心路历程了。
当然,大家别误会,以上这些鸡汤化的解读是我加的,其实庄子本意讲的是——“齐谐之见”,得逍遥之名;“大鹏之思”,得逍遥之实。
说到这里,该打住了。——咦,明明讲的是“野马”,为啥又讲到“齐谐”了呢?
其实,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庄子》是一本逻辑极其严密、思想链又很长的书,书中的许多细节都必须放到整个庄子思想链条中去看。
我们从“野马”不仅能讲到“齐谐”,还能讲到“天籁”,讲到“大块噫气”……它们都是同一条思想链上的关节,而当你把这条思想链整理出来得越多,你越会发现:野马不能解读成游气,它就是野马的本义。
--
FROM 117.129.38.*
我个人觉得野马就是野马,如果没有必要,就不应该在字面之外另加解释。
特别地,把野马当成野马,原文也不难理解:
它的意思应该是, 站在很高很高的空中看地面,野马奔驰,就像尘埃一样飘荡,生物的运动就像是被风吹来吹去一样。
【 在 coolcha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野马不是游气。
: 庄子《逍遥游》讲:“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晋代郭象等人认为“野马”是“游气”的意思,后世学者多从其说。但实际上,这个解释是错误的。
: 先秦古籍中,野马从来就没有游气的意思,野马与游气也是十分不同的两样事物,后世学者为了使这个解释更合理一些,便又有了通假的说法,说“野马”通“野沫”或者“野塺”。这就错上加错了。
: ...................
--
FROM 202.193.15.*
【 在 coolcha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野马不是游气。
: 庄子《逍遥游》讲:“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晋代郭象等人认为“野马”是“游气”的意思,后世学者多从其说。但实际上,这个解释是错误的。
: 先秦古籍中,野马从来就没有游气的意思,野马与游气也是十分不同的两样事物,后世学者为了使这个解释更合理一些,便又有了通假的说法,说“野马”通“野沫”或者“野塺”。这就错上加错了。
: ...................
尘埃者,浮动之物,与吹响应,上下升腾;
你搞的野马,大地草原平面运动,就是三维小跑,也高不过2米,而且马跑,也不是靠大风吹的,你要是非要解释成野马,我觉得是野天马,头上还长犄角,独角兽带翅膀。而且原文也是野马,没有奔腾的描述,你翻译的万马奔腾,个人加的想象太多,没有依据原文。
--
FROM 111.197.116.*
是的,野马就是野马。
不过,后半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它指的是天风之吹。
庄学认为万物天性的呈现有如天风之吹,有如天籁之声,而自性可以不受天风之吹。
庄子关于这部分的立论,在《齐物论》里。
【 在 SunyataX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个人觉得野马就是野马,如果没有必要,就不应该在字面之外另加解释。
: 特别地,把野马当成野马,原文也不难理解:
: 它的意思应该是, 站在很高很高的空中看地面,野马奔驰,就像尘埃一样飘荡,生物的运动就像是被风吹来吹去一样。
: ...................
--
FROM 117.129.38.*
野马是寓言,点到为止即可,换成野牛也行,换成泽雉也行,只是感觉上差了些。
另外,我没有翻译成“万马奔腾”,您看串了,:)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尘埃者,浮动之物,与吹响应,上下升腾;
: 你搞的野马,大地草原平面运动,就是三维小跑,也高不过2米,而且马跑,也不是靠大风吹的,你要是非要解释成野马,我觉得是野天马,头上还长犄角,独角兽带翅膀。而且原文也是野马,没有奔腾的描述,你翻译的万马奔腾,个人加的想象太多,没有依据原文。
--
FROM 117.129.38.*
【 在 coolcha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野马是寓言,点到为止即可,换成野牛也行,换成泽雉也行,只是感觉上差了些。
: 另外,我没有翻译成“万马奔腾”,您看串了,:)
:
第一句如果解释为野生之马被风吹,要么就是小马如浴春风,要么就是喝西北风,让小马喝西北风长大,这能解释成化育?还有,野生之马能像尘埃一样被风吹的上下浮动,这是龙卷风,搞成野生之马,根本就和后面的吹字搞不出任何联系,牵强附会。
而且换个平常人思维,就是老农,文盲,就像我似的,一看野马,也就当成是野生之马了,但野生之马跟吹气也联系不通,只有高手告诉我野马是阳焰的意思我才理解,因为如果把野马理解为野生之马是最笨解,就是因为讲不通,其他高手才会考据出是阳焰的解释。
沈括的《梦溪笔谈》,不能说北宋沈括一点考据也没做吧?我觉得宋朝人做先秦文献的考据,起码比现代人考据,时间更近点。
梦溪笔谈原文:《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如吴融①云“动梁间之野马”,又韩偓②云“窗里日光飞野马”,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③”,即此物也。
--
FROM 111.197.116.*
【 在 coolcha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的,野马就是野马。
: 不过,后半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它指的是天风之吹。
: 庄学认为万物天性的呈现有如天风之吹,有如天籁之声,而自性可以不受天风之吹。
: ...................
这段我感觉你是瞎引用,本节是逍遥游,你引用的是齐物论的公式,任何公式的引用,应该注意环境,条件,当条件不同时,以为都可以,经常会做错题,所谓的条件,就是上下文和本节的主题思想。他们不同时,习惯性引用会造成错误。潜龙勿用时,来一招飞龙在天,还跟别人说,其他人用第五爻的飞龙在天挺好使,基本就费费了。
--
FROM 111.197.116.*
考据者是不是前辈大咖,考据有没有道理,这两者是不相关的。这是独立治学的基本原则。
我这本书给出了许多前人未有的考据。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晋代崔譔说“水击”=“击水踉跄”。后世的学者都采用了这一条,成玄英、郭庆藩、刘文典、王叔岷、陈鼓应、章启群、方勇、孙通海、张远山……各位前辈的解读我全都学习过,但恕我不能采用,因为我额外考证出这么两条:
《战国策·韩策》:“陆断马牛,水击鹄雁。”
《韩非子·显学》:“水击鹄雁,陆断驹马。”
故此,“水击”其实是先秦常用词汇。不能解释成“击水”,更不能通假成“激水”。
所以,咱们要是用学术逻辑来讨论庄子,用论据来证明观点,就很有意义;
要是光列举谁谁谁的观点,用观点来证明观点,那就意义不大。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一句如果解释为野生之马被风吹,要么就是小马如浴春风,要么就是喝西北风,让小马喝西北风长大,这能解释成化育?还有,野生之马能像尘埃一样被风吹的上下浮动,这是龙卷风,搞成野生之马,根本就和后面的吹字搞不出任何联系,牵强附会。
: 而且换个平常人思维,就是老农,文盲,就像我似的,一看野马,也就当成是野生之马了,但野生之马跟吹气也联系不通,只有高手告诉我野马是阳焰的意思我才理解,因为如果把野马理解为野生之马是最笨解,就是因为讲不通,其他高手才会考据出是阳焰的解释。
: 沈括的《梦溪笔谈》,不能说北宋沈括一点考据也没做吧?我觉得宋朝人做先秦文献的考据,起码比现代人考据,时间更近点。
: 梦溪笔谈原文:《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如吴融①云“动梁间之野马”,又韩偓②云“窗里日光飞野马”,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③”,即此物也。
--
FROM 117.129.38.*
【 在 coolcha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考据者是不是前辈大咖,考据有没有道理,这两者是不相关的。这是独立治学的基本原则。
: 我这本书给出了许多前人未有的考据。
: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 ...................
这是要转移话题吗?这个套路,小弟我以前也用,后来不用了.
正像其他前辈,欢迎批评指正,不是白说的,给你贴个哥们的:
第二天,德山禅师遂将自己写的疏钞取出焚烧,当火焰上升时,他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
FROM 111.197.116.*
请问是否考证过先秦的地理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庄子为什么说水击三千里,而不是三万里?
三千里是合理的,不知道是根据当时的地理学说的,还是用天眼看的,庄子是知道地球大小的。
我之前发过一个帖子:
“《庄子》的地球观
《逍遥游》中鲲鹏动辄“三千里”、“九万里”。曹础基注释:“三、九都是虚指,形容数之多”。
如果了解庄子的地球观,就会明白这些不是简单的虚指,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他为什么写“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而不写三万里呢?因为赤道的周长相当于当时的九万里。千里这个数量级把握的很好。写三千里是夸张,写三万里就是离谱了。
为什么又写“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不是百万里呢?因为九万里是地球同步轨道的高度,飞到这里刚刚好。超过这个高度,飞行速度会低于地球自转速度,相当于“逆风”飞行了。
庄子对这两数据的拿捏,属于是露了一手,但后人好像还没人看出来。
至于他如何在所属时代知道这些数据的,就涉及到他的境界,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 在 coolcha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考据者是不是前辈大咖,考据有没有道理,这两者是不相关的。这是独立治学的基本原则。
: 我这本书给出了许多前人未有的考据。
: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 ...................
--
FROM 223.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