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风流朱五狂,
翩翩蝴蝶正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
哪管鬼子进奉天。
告急军书夜半来,
开场锣鼓正相催。
奉天已陷休回首,
且抱娇娃舞一回。
这首七绝诗是“九一八”事变2个月后,也就是1931年11月20日。马君武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的《哀沈阳》。
=====
事实上赵四就是赵一荻,当时是张学良的秘书,1928年(一说1927年)与张学良相识于天津,后历经沈阳、北平、西安事变、幽禁。经过半个世纪的苦恋,1964年7月4日,张学良与赵一荻正式结婚。哪怕张学良被软禁也一直不离不弃,一起生活了七十多年。在台湾幽居时期,出版有《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大使命》《毅荻见证集》等著作。。。。
那一年,赵一荻15岁,张学良26岁。
一朝相遇,便是一生。
再次分开,便是生离死别。
2000年,相伴张学良73载的赵一荻逝去,享年88岁。
这73载岁月,可谓是现实版“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顺便说下,他们的儿子张闾琳毕业于加州大学是著名的航天专家,退休前供职于美国太空署,高级工程师。张闾琳长子张居信,1962年出生,斯坦福大学电机系毕业,并获博士学位,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金。次子张居仰,1967年生,毕业于南加州大学。
可以说是满门书香,无愧前人了,张作霖土匪出身,却养出了一家子学霸。。。
至于另两个就是无妄之灾了。
1991年,张学良曾提到马君武的诗,他说:
“我最讨厌的就是马君武,赵四风流朱五狂,知道朱五是什么人吗?朱五是我秘书朱光沐的太太。他们结婚时,我就是他们的主婚。我从小就认识她,我同她的姐姐是朋友。我跟朱五不仅没有任何关系,我都没有跟她开过一句玩笑。”
张学良接着说:“朱五和我目前的妻子(注:赵四小姐)是至交好友。朱五也是个淘气鬼,有一次香港的晚宴,马君武也在,朱五端着酒杯就走了过去,对他说:‘马先生,你可认识我?我就是你诗中所写的那个朱五!来,干一杯,多谢你,让我变成名人了!’”
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马君武七绝诗的当天,胡蝶所在的电影公司,就迅速地做出了回应。在上海最有影响力的《申报》上,以胡蝶的名义,发表了辟谣声明。
胡蝶辟谣中有这样一段话:胡蝶曾去北平拍摄电影。到达北平的那一天,事变已经发生。全体同仁马上一致决定,抵制日货,禁止男女演员参加任何私人聚会和娱乐活动。在北平的五十多天,从未涉足过舞池。
同时胡蝶所在公司及所有演职人员做出声明:这次到达北平的男女演员,都住在东四牌楼三条巷十四号的大院,每场戏都是同去同回,没有一个人单独外出。我们初来乍到,外出采购物品,都是三五成群,来去匆匆,所以对彼此的行踪了如指掌。希望所有人都不要相信谣言,我们愿意用人格做担保。
胡蝶辟谣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查明这次造谣为日本媒体所为,暴日早有吞并中国的野心,他们造谣的目的,是借男女暧昧之事来败坏张副总指挥的名声,使他不能返回东北。愿我们国家的人民,不要中了日本人借刀杀人的诡计。
有不少同情胡蝶的人,强烈要求胡蝶向法院起诉马君武。但胡蝶在国家危亡之际,为了国家的利益,并没有挑起内战,使仇者快,亲者痛。虽然这样的决定,并不是胡蝶一个人能做出的,但至少要得到胡蝶的同意。因而她的这一决定,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称赞
胡蝶在她的回忆录里,谈到了使她终生难忘的跳舞绯闻。她在文章中说:“马君武的诗是根据传闻而写的,也没有去求证。事后才知道,日本新闻社在张学良身上造谣诽谤,目的是激起民众的愤怒,并将矛头对准他,从而转移事变的焦点。马君武义愤填膺,也不知道这件事情的真假,就把我也卷了进来。”
接着又说道:“我是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才到了北平。我到天津时,就看到了大量的撤军,知道沈阳已经沦陷了。”
这段文字再次向世人清楚地表明,事变之晚,她还没有到北平。那何来张学良和胡蝶在“事变”之夜跳舞的事,当然是以讹传讹子的事。
胡蝶和张学良不仅那时未谋面,以后也没有见过。1964年6月胡蝶从美国到台湾出席第十一届亚洲影展。有人问她要不要见张学良,他们可以代为安排。胡蝶颇为轻松地笑答:
“专程拜访就不必了,既未相识就不必相识了。”
--
FROM 112.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