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想法和他们都不同。我们知道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孔子是不赞成殉葬的。考古也证明俑是后于殉葬出现的。当初为什么会用俑呢?我认为不会是后人不忍心了,因为古人事死如事生,别人都大操大办,你搞出俑来糊弄死人,首先在朋友圈里面面子就丢光了,另外三大姑八大姨都会跳出来挑理啊。首先要知道,古代的奴隶是主人的财产,一般情况下(除了战争年代)是很值钱的,地位相当并超过主百姓家里的大牲口。想想虽然百姓可以杀牛杀马,但平时还得悠着点使唤,半夜喂个草什么,生怕得病,因为值钱啊。我手里有一本古罗马奴隶经济史也说明了这一点,前期罗马战争胜利多,奴隶低贱;后期罗马战争胜利少了,奴隶来源少了,于是奴隶待遇大幅好转,因为价格贵了。
回到周朝那时候,第一个用俑的,想必是经济支撑不下去了。普通诸侯玩殉葬,用的奴隶要么去买,买不起就用自家的,这么不仁的事情肯定有撑不下去那一天。奴隶反抗逃亡,家族败落,到后来定然没有人给自己祭祀了,因为凑不出祭祀用的奴隶了。你加大领地的剥削好去买奴隶也不行,领地的平民势必逃跑到其他人那里去了,那时还没有暂住证户籍派出所之类呢。所以迫不得已,采用了俑的办法啊,这都是被逼的啊。改革也都是被逼的啊。所以孔子的意思就是,第一个做俑的,一定是因为子孙衰败了吧。
这样孟子的话也很通顺地理解了。孟子前面说君王率兽食人,必然会导致子孙衰败,结果就跟做俑的一样,是因为不仁的那套玩不下去了啊。
【 在 minotaurk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上下文这个角度,说法三显然错误。做陶俑是坏榜样,但这个跟上下文显然对不上。
: 说法一也牵强,按该解释这只是一句诅咒骂人的话,当时孔子虽有名,但儒家还只是诸子百家的一个,还没到后来那种一句顶一万句的地步。孟子是讲究说理的,这个力度显然不够。
: 说法二有一点点靠谱。但是有逻辑上的问题。第一,俑可不是一定指陶俑,木俑也是有的,而木俑就便宜多了吧,这可不算有多奢侈啊。不过无论俑是什么形态,都是糊弄死人的,就像现在烧纸钱,你用黄裱纸印人民币,还是用铜版纸印美元,也就是木俑和陶俑的差别,跟烧真钱,殉葬真人还是差老鼻子了呢。这一步可不是一般的大,就好比打FPS,即使再逼真再血腥,和杀人是两回事。第二,做个俑怎么就跟百姓饥死扯上关系了?嫌费钱,俑可以做木头的甚至纸糊在草上啊,可以做小点啊,可以少做点啊。生活好了,从小鞭改成烟花了,又怎么啦?也就是说,这里面需要引入的假设有点太多。奥莱姆剃刀法则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脑补的太多不好。
: ...................
--
FROM 113.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