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你并没有驳倒我的论据:俑的出现不在人殉之前。
交替出现,正好说明了俑很可能就是权宜之计,没有人可用的时候,用俑。后来条件又具备了,恢复用俑人殉。我前面不是说了吗,生活好了,小鞭改烟花。我前面说了,我们的古人很重视祖先,或者说祖先崇拜,古人侍死如事生,用俑明显是糊弄鬼呢么。
第二,俑是否出现在人殉之前,其实也不重要。而且我认为你们争的半天,毫无意义。
这里关键不是孔子到底怎么想,它就不重要。而是孟子怎么理解这句话。是孟子的意图是什么。
我前面说了,孟子这一大段,是为了劝说那个梁惠王还是谁,要行仁道。仁道是啥,就是爱人,让人民用脚投票。所以始作俑者这个,必然是为他的论点服务的。孟子这段在批评不行仁政等同率兽食人,为了取悦自己让百姓饥寒而死,而人殉不也是为了取悦祖先去吃活人,二者有啥区别,不都相当于野兽圈养人类吃活人吗。孟子提出率兽食人这一观点,明显是语出惊人,吸引梁王注意力的。然后用作俑者这一话题取得梁惠王的切身认同:梁王就是诸侯,每年祭祀祖先,是诸侯最大的事,而用俑不用俑的理由,谁还能比梁王更清楚更直接?
顺便鄙视一下这个高知论坛,阅读理解都不过关啊,不知道你们当初怎么考上清北的。
【 在 shuig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有一些“知识”不太对,考古证明其实是人殉、俑殉交替出现的,甚至更早殷商中期也有俑殉,只是后期人殉又大幅增加。
: 而且俑殉并非经济支撑不下去才采用的替代方案,一个可能是俑殉更高级,一个可能是古人良心发现。
: 另外,人殉的人和我们认识的人不是一个人,人殉是我们的定义,商人更多是用羌、姜,即他们所谓的野人部落来祭祀,后来发展到用自己人。。。
: ...................
--
修改:minotaurking FROM 113.5.161.*
FROM 113.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