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的不是一件事,这里不是讨论不同智商的学生在同一老师教授下能不能达到一样水平,这个肯定不一样,没啥说的。这里讨论的是轮岗对择校的影响。
教委的最终目的是生源平衡,从而消除所谓学区好坏和学校好坏的概念。什么校额到校、轮岗都是为了这个服务的,目的是降低目前好学校的未来预期,抬高差学校的未来预期,而不是假设学校生源每年都不变,等着老师来轮岗轮流教,只要有轮岗的预期,这个对未来择校的影响比校额到校大的多,当然,这个也取决于轮岗的力度和具体细则,但无论如何,只要有轮岗的预期,未来学校的生源一定是大洗牌,最终就是达到平衡,有多快能平衡就取决于轮岗的力度。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校额到校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因为他要达到的目的,轮岗已经帮他提早实现了。
【 在 FSCMajor 的大作中提到: 】
: 要不咱过一两年来看结果?
: 教师对成绩的影响远不如生源重要。
: 现在50%校额的情况下,某附中校额的生源比普通招生生源低几十分。入校后校额到校的学生成绩也和正规考上的生源之间泾渭分明。
: ...................
--
FROM 103.22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