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为了解释的浅显,常用比喻
可是一旦比喻,就免不了信息的扭曲和损失
不严谨确实不是致命问题
毕竟中小学教材里那些“结论”也是有限定范围的
而教材并没有在给结论的同时,把这个范围解释的很严谨
有趣,能引起兴趣可能是最重要的
严谨的人自然会一步步去看更准确的描述
其实正常人接收点不严谨甚至错误的科学结论有啥大不了呢
顶天就是酒桌上吹牛逼时遇到杠精吃个瘪嘛
半瓶水也比空瓶子强吧
真要开刀,要发射卫星,也不靠我们半瓶水爱好者
【 在 nustee 的大作中提到: 】
: 科普,本来就是给缺乏高深知识背景的人一些科学常识或科学知识的普及。这里会限定很多条件,国内外很多科普的书籍都很难做到严格和严谨的。
: 科普的核心是没有显著错误的前提下,让接受科普的人更容易理解,建立一些简单的科学概念。而不是吹毛求疵或严格去证明。
: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小朋友的书里都是写,两条平行线是不会相交的,这个严谨吗,在这些严谨的数学家眼里,平行线能不能相交的问题,如果来描述才能让小朋友很容易理解,有很严谨呢?
--
FROM 222.16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