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变危为机,我想到一个秒招
放开防控,感染规模一定是不断增加,即便暂时回落,全年整体趋势也一定是增加,全世界几百个国家地区在那摆着呢,根本不存在你前面说的,感染几个月就结束的可能。患病人数增加,就医人数也一定增加,不仅是新冠患者就医,还有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出现新问题需要就医,癌症放化疗患者感染新冠、艾滋病白血病感染新冠、肠炎胃炎感染新冠、新生儿孕产妇感染新冠,本来不需要就医的人都需要就医。国外的例子在那里摆着,欧美两年来就医等待时间越来越长,延误治疗的越来越多,事实上没有出现你希望的“从增加到减少”的过程。面对事实吧,好吗。
【 在 RuralHun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上面说过了,又绕回去了。我们要看的根本不是感染人数,而是需要就医的人数。目前看到的只有来不及收去隔离的新冠患者,根本没有说新冠病患来不及医治。 倒是封锁导致了一大堆别的并没了医治。
: 需要就医的人数肯定会有一个从增加到后来减少的过程。增加时怎么办?前面也说过了,我就不重复了。
:
: ...................
--
FROM 115.171.20.*
上海没疫情时候医疗资源就足了?120就能随便叫到了?不一样过吗?
本来医疗资源就不足,你还抽调一部分医护去看着
方舱里无所事事生龙活虎刷手机的,再抽调一部分去搞核酸,那能不火上浇油吗?
【 在 didid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搞得上海就不医疗崩溃一样!
: 现在没放开,120就叫不动,等放开了你还想着去医院?
--
FROM 101.88.193.*
疫情之前去医院不必须叫120,自己开车就行。
现在就是你手划破了要缝针也得叫120
【 在 TNDS 的大作中提到: 】
上海没疫情时候医疗资源就足了?120就能随便叫到了?不一样过吗?
本来医疗资源就不足,你还抽调一部分医护去看着
方舱里无所事事生龙活虎刷手机的,再抽调一部分去搞核酸,那能不火上浇油吗?
【 在 didid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搞得上海就不医疗崩溃一样!
: 现在没放开,120就叫不动,等放开了你还想着去医院?
--
FROM 116.230.168.*
所以很滑稽。
有些被拉去隔离的,生龙活虎,吃得好睡得好,而一群被封闭起来的,天天发愁下一顿
吃啥。
有限的资源,应该用在最合适的地方,而不是无休止的核酸检测和隔离上。
【 在 Yugenwei 的大作中提到: 】
: 疫情之前去医院不必须叫120,自己开车就行。
: 现在就是你手划破了要缝针也得叫120
: 上海没疫情时候医疗资源就足了?120就能随便叫到了?不一样过吗?
: ...................
--
FROM 101.87.221.*
对啊…所以这就是问题啊…本来120不够可以自己开车解决,到了即使没号了大部分人也就自认倒霉,而且社区医院其实承担了大量小伤小病…
…
【 在 Yugenwei 的大作中提到: 】
: 疫情之前去医院不必须叫120,自己开车就行。
: 现在就是你手划破了要缝针也得叫120
: 上海没疫情时候医疗资源就足了?120就能随便叫到了?不一样过吗?
: ...................
--
FROM 140.207.23.*
你的思想里还是感染新冠一定要医治,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讨论的不是这个前提,omicron绝大部分不需要医治。你说的那些病患感染流感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你说的国外的情况已经是老黄历了,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情况已经明显好转,新冠影响正在逐渐减退。你可以去看各种数据,当然起码要是体现今年情况的,这还是在欧美基本不防控的情况下。再说一次我说的放开不是欧美这种全放开。
有防控同时适度放开的最可以参考的就是新加坡和台湾,并不存在你说的那些医疗挤兑的问题。而且我说的放开后的实际防控应该会比他们更严。当然我们的医疗资源原来应该比不过他们,但有全国支援应该不会差过他们了。
【 在 babyUnicorn 的大作中提到: 】
:
: 放开防控,感染规模一定是不断增加,即便暂时回落,全年整体趋势也一定是增加,全世界几百个国家地区在那摆着呢,根本不存在你前面说的,感染几个月就结束的可能。患病人数增加,就医人数也一定增加,不仅是新冠患者就医,还有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出现新问题需要就医,癌症放化疗患者感染新冠、艾滋病白血病感染新冠、肠炎胃炎感染新冠、新生儿孕产妇感染新冠,本来不需要就医的人都需要就医。国外的例子在那里摆着,欧美两年来就医等待时间越来越长,延误治疗的越来越多,事实上没有出现你希望的“从增加到减少”的过程。面对事实吧,好吗。
:
: 【 在 RuralHun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这个上面说过了,又绕回去了。我们要看的根本不是感染人数,而是需要就医的人数。目前看到的只有来不及收去隔离的新冠患者,根本没有说新冠病患来不及医治。 倒是封锁导致了一大堆别的并没了医治。
#发自zSMTH@Fish Boat
--
FROM 58.37.82.*
流感也要去医院诊断和开药,否则你怎么知道是流感?国外新冠数据每年都起起伏伏好几波,一方面和季节相关,一方面传染病感染都有峰谷,因为人的抗体和社会行为都会随疫情变化,还可能和人为放松统计有关。你不会以为国外疫情数据下降是永久性的,一降到底,新冠疫情即将结束吧?如果国外真的结束,那国内反而应该清零,以最小的感染人数迎接没有疫情的时代不好吗?而如果国外疫情不能结束,那就一定有下一个高峰,没完没了,没有回头路。
我不主张清零,因为从来不可能,而且过去两年的年发病率也不是零。但我更不主张放开防控,因为这是无知和愚蠢的自杀行为。我主张像所有传统传染病一样,以控制发病率为目标,以预防为主要手段,个别情况预防失败可以局部封控降低发病率到可控水平。20年全国感染10万,21年2万,平均一下可以按年新增6万为标准。预防措施就是提高防护,增加消毒,加强通风,定期检测。如果常规手段控制传播失败,在失控地区进行封锁来降低感染规模就不可避免。所以其实功夫应该在平时,在没报告疫情,或者疫情不严重时不要放松防控,不要不戴口罩瞎浪。
你所谓不是完全不管的放开,一没有说具体通过什么措施,二没说放开后多大感染规模是可以接受的,后果会是什么,所以等于废话。实际必须考虑两个指标,一个是基础感染规模,一个是每年新增规模。如果基础感染规模很大,像上海现在这样,你放开封锁是无法控制新增的,最后疫情就会失控到超出社会能承担的程度。如果基础感染规模很小,比如上海现在只有十个感染者,但防控措施不能有效限制传播数R小于等于1,那么结果还是一样,最终疫情会失控到超出社会接受能力。泛泛说放开没有意义,要给出具体措施和量化标准,社会民生不能盲目赌博。至于新加坡,几百万人口,前几天每天新增两万,现在还一天五千,看不出哪里值得学习。
【 在 RuralHun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的思想里还是感染新冠一定要医治,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讨论的不是这个前提,omicron绝大部分不需要医治。你说的那些病患感染流感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 你说的国外的情况已经是老黄历了,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情况已经明显好转,新冠影响正在逐渐减退。你可以去看各种数据,当然起码要是体现今年情况的,这还是在欧美基本不防控的情况下。再说一次我说的放开不是欧美这种全放开。
: 有防控同时适度放开的最可以参考的就是新加坡和台湾,并不存在你说的那些医疗挤兑的问题。而且我说的放开后的实际防控应该会比他们更严。当然我们的医疗资源原来应该比不过他们,但有全国支援应该不会差过他们了。
: ...................
--
FROM 115.171.20.*
台湾现在疫情又严重起来了。
欧美倒是比较放开了,生活也基本恢复正常了。但是前提是不要再来一个变种。事实上在2021年也有过几次类似的时期。2021年夏天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疫情终于过去了,生活基本正常了,结果来了一波Delta。等Delta过后,到了10月11月,大家又觉得生活终于正常了,结果来了omicron。。。
【 在 RuralHun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的思想里还是感染新冠一定要医治,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讨论的不是这个前提,omicron绝大部分不需要医治。你说的那些病患感染流感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 你说的国外的情况已经是老黄历了,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情况已经明显好转,新冠影响正在逐渐减退。你可以去看各种数据,当然起码要是体现今年情况的,这还是在欧美基本不防控的情况下。再说一次我说的放开不是欧美这种全放开。
: 有防控同时适度放开的最可以参考的就是新加坡和台湾,并不存在你说的那些医疗挤兑的问题。而且我说的放开后的实际防控应该会比他们更严。当然我们的医疗资源原来应该比不过他们,但有全国支援应该不会差过他们了。
: ...................
--
FROM 12.2.155.*
算了,你还是死盯着一个感染数量,没法交流了。
【 在 babyUnicorn 的大作中提到: 】
:
: 流感也要去医院诊断和开药,否则你怎么知道是流感?国外新冠数据每年都起起伏伏好几波,一方面和季节相关,一方面传染病感染都有峰谷,因为人的抗体和社会行为都会随疫情变化,还可能和人为放松统计有关。你不会以为国外疫情数据下降是永久性的,一降到底,新冠疫情即将结束吧?如果国外真的结束,那国内反而应该清零,以最小的感染人数迎接没有疫情的时代不好吗?而如果国外疫情不能结束,那就一定有下一个高峰,没完没了,没有回头路。
:
: 我不主张清零,因为从来不可能,而且过去两年的年发病率也不是零。但我更不主张放开防控,因为这是无知和愚蠢的自杀行为。我主张像所有传统传染病一样,以控制发病率为目标,以预防为主要手段,个别情况预防失败可以局部封控降低发病率到可控水平。20年全国感染10万,21年2万,平均一下可以按年新增6万为标准。预防措施就是提高防护,增加消毒,加强通风,定期检测。如果常规手段控制传播失败,在失控地区进行封锁来降低感染规模就不可避免。所以其实功夫应该在平时,在没报告疫情,或者疫情不严重时不要放松防控,不要不戴口罩瞎浪。
:
#发自zSMTH@Fish Boat
--
FROM 58.37.82.*
传染病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感染数量,你不看感染数量,根本不能讨论传染病。现在所谓清零和共存也是空对空的辩论,双方都没有拿出发病率的标准。不同发病率对应不同社会危害,不同成本的防疫必要措施。脱离传播规模和发病率的量化指标,争论意识形态,不是科学防控,也不能实事求是。
【 在 RuralHun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算了,你还是死盯着一个感染数量,没法交流了。
:
: #发自zSMTH@Fish Boat
--
FROM 115.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