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宝钗再怎么世故,也不会看上贾雨村吧?
《石头记索隐》一书中,蔡元培论证贾宝玉影射的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理由如下:
理由之一:宝玉即玺也。蔡元培说:“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礽。”他举出《东华录》中的史实:“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以复立皇太子告祭天坛,文曰:‘建立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又曰‘朕诸子中,胤礽居贵。’” 由此蔡先生基本推定,“是胤礽生而有为皇太子之资格,故曰衔玉而生”。
理由之二:胤礽被废,谕书言其行迹不堪宣示之处,与宝玉挨打因金钏儿、琪官之事有相通之处,同样违背道德。蔡先生征引了两条康熙皇帝的上谕,一是“胤礽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难出诸口”,二是“胤礽同伊属下人等,恣行乖戾,无所不至,令朕赧于启齿。又遣使邀截外藩入贡之人,将进御马匹任意攘取,以致蒙古俱不心服。”
蔡元培将此史实与《红楼梦》第33回联系起来对读:宝玉被打,一为忠顺亲王府长史索取小旦琪官事,二为金钏儿投井。他推论:琪官事与姣好少年语相关,忠顺王疑影外藩。长史曾揭出琪官赠红巾汗巾事,疑影攘外取马匹事。相传名马有出汗如血者,故也。诸如此类的相似点颇多,很难不说二者存在某种神秘联系与对应。
理由之三:胤礽曾被喇嘛施法魔魇,宝玉同样也遭此魔魇。施魔人为马道婆,马、嘛同音。蔡元培认为,《红楼梦》第33回和第95回,分别叙宝玉神思失常之事。如“失玉以后,宝玉一日呆似一日,也不发烧,也不疼痛,只是吃不像吃,睡不像睡,甚至说话都无头绪。”宝玉的失常表现,正如康熙上谕中对胤礽的“居处失常,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似有鬼物凭之者”的论断如出一辙。至如镇魇除魔之事,亦可与《红楼梦》中马道婆破案之事相呼应。
理由之四:胤礽有师熊赐履、张英,均系南方人。宝玉学四书亦师从南边人。蔡元培再次以《东华录》举证:“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谕云‘胤礽幼时,朕亲教以读书,继令大学士张英教之,又令熊赐履教以性理诸书,又令老成翰林官随从’云云。”其中,熊赐履是湖北人,张英是安徽人。而《红楼梦》第81回写道:“贾政道:‘前儿倒有人和我提起一位先生来,学问人品都是极好的,也是南边人。’”,又写道:“代儒说:‘讲书是没有什么避忌的。宝玉才说不要弄到老大不成。’”按蔡先生的意思,此处与康熙上谕中之“性理诸书”与“老成翰林”相对应。
【 在 zipp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边折腾道明,你这折腾清宫
--
FROM 123.161.201.*
你们先和悼明派分个胜败再说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石头记索隐》一书中,蔡元培论证贾宝玉影射的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理由如下:
: 理由之一:宝玉即玺也。蔡元培说:“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礽。”他举出《东华录》中的史实:“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以复立皇太子告祭天坛,文曰:‘建立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又曰‘朕诸子中,胤礽居贵。’” 由此蔡先生基本推定,“是胤礽生而有为皇太子之资格,故曰
: 衔玉而生”。
: ...................
--
FROM 171.14.171.*
我不是悼明派,蔡元培算不算悼明派?
我的意思是说,这种索隐的牵连是很麻烦的事情,关注《红楼梦》真需要这么麻烦啊?
【 在 zipp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们先和悼明派分个胜败再说
:
--
FROM 123.161.201.*
不需要啊,所有红楼梦文本之外的联想都是异端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不是悼明派,蔡元培算不算悼明派?
: 我的意思是说,这种索隐的牵连是很麻烦的事情,关注《红楼梦》真需要这么麻烦啊?
--
FROM 171.14.171.*
我以为说“异端”有点儿重,我理解成读者的想象力,或者解读者的“创作力”。
【 在 zipp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需要啊,所有红楼梦文本之外的联想都是异端
:
--
FROM 123.161.201.*
创作力不适合用在解读既有作品上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以为说“异端”有点儿重,我理解成读者的想象力,或者解读者的“创作力”。
--
FROM 171.14.171.*
是啊,但是恰恰现在的二 创不少。自媒体多了,大家的判断力也需要相应提高才行。不然自己一片真心付给别人作为流量密码,多亏的慌。
【 在 zipp 的大作中提到: 】
: 创作力不适合用在解读既有作品上
:
--
FROM 223.104.42.*
“不适合”约等于“不应该发生”,并不是不会发生。
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分明写道:“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据说在文艺复兴时代,那些人文主义作家沉浸在古典文学里,一味讲究风格和词藻,虽然接触到事物,心目间并没有事物的印象,只浮动着古罗马大诗人的好词佳句。我们古代的批评家也指出相同的现象:“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及至作诗,了无意思,惟学古人句样而已。”这是讲明代的“七子”,宋诗的病情还远不至于那么沉重,不过它的病象已经显明。譬如南宋有个师法陶潜的陈渊,他在旅行诗里就说:“渊明已黄壤,诗语馀奇趣;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谁云古人远?正是无来去!”陶潜当然是位大诗人,但是假如陈渊觉得一眼望出去都是六七百年前陶潜所歌咏的情景,那未必证明陶潜的意境包罗得很广阔,而也许只表示自己的心眼给陶潜限制得很褊狭。这种对文艺作品的敏感只造成了对现实事物的盲点,同时也会变为对文艺作品的幻觉,因为它一方面目不转睛,只注视着陶潜,在陶潜诗境以外的东西都领略不到,而另一方面可以白书见鬼,影响附会,在陶潜的诗里看出陶潜本人梦想不到的东西。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
【 在 zipp 的大作中提到: 】
: 创作力不适合用在解读既有作品上
:
--
FROM 123.161.201.*
在既有作品上共感自身经历,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作品的成功,便从作品的一只手联想到果
体就是过度恶搞了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适合”约等于“不应该发生”,并不是不会发生。
: 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分明写道:“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
: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
: ...................
--
FROM 171.14.171.*
所以,我的意见,不必把悼明看成是《红楼梦》本身,也可以看成是围绕《红楼梦》发生的故事。
【 在 zipp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既有作品上共感自身经历,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作品的成功,便从作品的一只手联想到果
: 体就是过度恶搞了
:
--
FROM 123.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