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TsinghuaCent 讨论区 】
发信人: whose (张德平), 信区: TsinghuaCent
标 题: 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创建(之一)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Jan 12 22:58:08 2011), 站内
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创建(之一)
陈超群 杨舰
清华大学工学院创办于1932年。从时间上看,它晚于19世纪末创办的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或许正因为如此,关于早期清华工学院的状况,除了校史上有限的记载和与当事者相关的回忆资料之外,很少有人从技术史或工科教育史的角度加以研究。
清华工学院成立以后,在短短的几年中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清华工学院所属各系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在相应的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研究工作和学术共同体建设等方面也都初步形成了规模。这一时期,全国的高等工科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老牌的工科大学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扩充或提升,同时,还出现了一批新创办的高等工科院校。
究竞是何种因素导致了中国高等工科教育在这一时期中所取得的显著发展?如果说,与之前洋务运动时期那些草创的工科教育相比,19世纪末创办的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这样一批工科院校,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工业教育向着系统化和体制化迈进了一大步;那么到了20世纪30年代,清华工学院的建立和同时期高等工科教育的大发展,在中国近代工科教育的进程中又有何意义?它在西方近代科技向中国转移这一大背景中又拥有怎样的特点?它对于日后近代科技在中国的进步有着怎样的启示?
通过对清华大学工学院创办的历史背景、教授群体、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研究工作以及学术共同体所展开的活动等诸方面的考察和分析,展示清华工科教育所拥有的特征(毫无疑问,这种特征并非清华所独有),对于从总体上去研究和把握工科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近代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定会带来有益的启示。
创建背景
中国近代工科教育始于洋务运动。19世纪下半叶,为了抵御外来的威胁并维持封建王朝的统治,清朝政府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在创办军工产业的同时,也设立了诸如船政学堂(1866年)、机器学堂(1867年),电报学堂(1879年)等一大批培养技术人才的机构。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反思了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不能仅仅依靠坚船利炮,还应借鉴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进行体制上的变革。此一时期新创建的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较之于以前的技术学校,一方面扩充了教育的内容并大大强化了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在教育体制的健全上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然而,直到19世纪20年代初期,工科教育在人们眼中始终是面向实用的教育,北洋大学,交通大学以及唐山铁道学院等著名的工科学校尽管在教育的水平上已有很大的提高,但都依然脱不去其与生俱来的行业背景。而在北京大学这所全国首屈一指的综合型大学中,蔡元培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原本拥有的工学院建制被划归到了北洋大学,理由是作为研究学问之场所的大学,不应设置这些仅仅传授一技之长的机构。
北伐结束以后,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全国的经济建设和与之相应的工业化步伐不仅在量的方面扩大了对人才的需求,在质的方面也要求工科教育去追求更高的水准。
1929年,国民政府在新公布的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中提出:“大学及专门教育,必须注重实用科学,充实学科内容,养成专门知识技能,并切实陶融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性。”
1931年5月,国民会议第五次会议又议决:“大学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学及实用科学为原则”。1932年12月,国民政府在《关于教育之决议案》中,进一步规定“各省市及私立大学或学院,应以设立农、工、商、医、理各学院为限,不得添设文法等学院”。
于是在那些新组建或整合而成的国立大学中,都开始注重或强化理工科教育。以往的“南京工专、苏州工专、杭州工专、长沙工专……等,现在都已扩充成工学院。”
与前一时期的工科教育相比,此时工科教育的特征在于“不贵乎专技之长,而以普通基本的工程训练为最有用”,因为新工业的全面展开,要求工科教育必须面对更广泛的需求。且“工程事业往往一事关系数门,非简单属于某一门者,在今日中国之工商界中,能邀至数专家以经业一事者甚少,大多数则只聘一工程师而望其无所不能。”
19世纪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酝酿已久的科学研究工作也提上了日程。在教育发展的延长线上,国家设立了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这样的专门研究机构。这一时期,随着一批在海外接受了系统科学研究训练的留学生陆续学成归国,并充实到各类教育和研究机构当中,使高等教育在更高水准上的展开也成为可能。1931年,清华教授吴有训在其介绍理学院概况的文章中强调:“理学院之目的,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欲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
这种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办学理念,也渗透在同时期的工科教育当中,并构成其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个鲜明特色。
来源:《清华大学与中国近现代科技》,杨舰 戴吾三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
http://news.tsinghua.edu.cn)
--
修改:fzc FROM 166.111.72.*
FROM 182.24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