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TsinghuaCent 讨论区 】
发信人: whose (张德平), 信区: TsinghuaCent
标 题: 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创建(之二)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Jan 12 22:58:34 2011), 站内
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创建(之二)
陈超群 杨舰
创建动议与办学理念
1. 工学院的由来
清华创建工科的历史由来已久。1925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大学部,在1926年设立的17个学系中,便已有了工程系的建制,其中包括了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及土木工程三科。但限于经济条件,清华校方始终将办学重点放在传统强项文理科上。于是在实际的运作中,工程系很快被收缩,并更名为“实用工程科”(1927年),企图“训练一种人才,使他们对于土木、机械、电机各项工程的基本学识都有,但不精于任何一门。”这种做法看似符合当时的需求,但很快便被证明行不通。因为任何人要想在大学四年中窥尽工科的各种门径,都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在下一年度,实用工程科又进一步凝练了办学目标,将名称改为市政工程系。这年冬天,因为增加设备的问题,清华董事会不顾师生的反对,欲强行取消工科。不久,随着清华董事会的解散和学校成为教育部所属的国立大学,迫于形势的发展和各方的压力,清华校方在组建文、理、法三个学院的同时,又恢复了工程系,只是令其附设在理学院中。一年后,工程系再度被改为土木工程系。
尽管工程系及后来的土木工程系在建制上都仅为一系,但“自建立工程系以来,每年新生,十之三四均进入该系”,导致该系人数迅速增加。这种实际上的扩充促使校方扩大工科的建制,于是建院一事便被提上了日程。1932年春,清华大学评议会决定设立工学院,随即向教育部提出呈请:“钧部注重理工各科造就专门人才之至意,本校拟于下学年添设机械工程学系及电机工程学系,并将现有之土木工程学系合组为工学院。” 同时,清华还提出了在法学院增设法律系的请求,但教育部在回复中明确表示:“惟查工科人才之培植本为我国急要,值兹国难迫切,物力维艰,该校应就现时财力所能及,力谋工学院之扩充,至前准备案之法律学系,应暂缓招生。”
由此可见,清华工学院的创建,最基本的动力无疑来自于社会上日益迫切的需求,同时,清华师生的努力和国家“提倡理工,限制文法”的政策,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32年秋,清华大学工学院正式挂牌招生。
2. 早期的教授群体
清华工学院成立之初,校长梅贻琦亲自兼任院长。电机系、机械系、土木系分别由顾毓琇、庄前鼎、施嘉炀担任系主任。到了1933年初,顾毓琇接任工学院院长,电机系后由倪俊继任主任。
表1是抗战前清华工学院的教授名单
施嘉炀 1928 土木系教授兼主任 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1927年),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硕士(1928年)
王裕光 1930 土木系教授 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美国桥梁公司工程师,中央大学教授,北洋大学教授
张泽熙 1931 土木系教授 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2)
蔡方荫 19323) 土木系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工程学士(1927年),土木工程硕士(1928年),美国纽约设计工程师
陶葆楷 1931 土木系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士,哈佛大学市政卫生工程硕士
顾毓琇 19314) 电机系主任、工学院院长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28年),浙江大学电机系主任,中央大学院长、教授
刘仙洲 1932 机械系教授 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北洋大学校长(1924年),东北大学教授(1928年)
王士倬 1932 机械系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1928年)
章名涛 1932 电机系教授 英国纽卡索大学电机工程学士(1927年),英国曼彻斯特工业大学硕士(1929年),浙江大学电机系教授(1930年),上海亚洲电器公司工程师(1931年)
庄前鼎 1932 机械系主任 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硕士,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硕士,波士顿斯威工程公司、底特律爱迪生电厂、芝加哥电力公司工程师
张乙铭 1932 土木系教授5) 耶鲁大学硕士
倪俊 1931 电机系教授、主任 康奈尔大学硕士,浙江大学教授
张任 1934 土木系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硕士
李辑祥 1934 机械系教授 密西根大学机械及水利工程硕士(1928年),建设委员会设计委员,东方大港工程师,中央大学教授,江南铁路公司正工程师、工务处副处长,冯庸大学教授
李郁荣 1934 电机系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博士
殷祖澜 1935 机械系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专门机械工程学士
史久荣 1935 机械系教授 密西根大学汽车工程硕士
殷文友 1935 机械系教授 康奈尔大学机械硕士,哈佛大学工程科硕士
赵友民 不详 电机系教授 密西根大学电机工程学士,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工程师
张润田 1935 土木系教授 思理尔理工大学研究院工学博士
维纳 19366) 电机系教授(与算学 麻省理工学院算学教授
(外籍) 系合聘)
吴柳生 1936 土木系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学士(1930年),伊利诺大学硕士(1932年),河南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教授(1932年)
李谟炽 1936 土木系教授 普渡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密西根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硕士,北洋工学院教授,交通部公路总处研究主任,西南公路局正工程师,美国公路总局研究员,上海公路局顾问工程师
汪一彪 1936 机械系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学士,康奈尔大学水力科研究一年
冯桂连 1935 机械系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飞机工程硕士(1933年),在德国研究空气动力学二年
华敦德(外籍) 1936 机械系教授 哈佛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
表1的数据表明,清华工学院初期的教授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或曾在国内其它大学任教(如顾毓琇、刘仙洲等),或曾是企业的工程师(如李辑祥、章名涛、李谟炽等);另一类则刚从海外学成归国。他们都有着就读于海外名牌大学的经历,并在来清华前,于学术或实际中做出过很有价值的工作。如顾毓琇在美国《数理杂志》上发表的四次方程通解法(Note on a Method of Evaluating the Complex Roots of a Quadric Equation) ,迄今为世界各国电子计算机关于四次方程通解法所用的程序。庄前鼎毕业后,曾辗转于多家电器和工程公司。李郁荣曾协助后来的控制论奠基人维纳把广义调和分析学方面的基本思想引入电网络的设计中,制造出精巧经济的网络——李-维纳网络,并于1935年获美国专利。刘仙洲则任教于多所大学,并一度担任北洋大学校长。
这样的教授群体使初创的清华工学院既可以在以往国内工科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又可以立足于工科的学术和实际需要前沿。
3. 办学理念
关于清华工学院的办学理念与方针,梅贻琦曾提出如下看法:“工学院各系的政策,我们应当注重基本知识。训练不可太狭太专,应使学生有基本技能。”究其理由,正如顾毓琇指出的那样:“专门的农工等等事业,都是千头万绪,详细的部分,学校教育是无从教起的,并且教了也未必有益处。”庄前鼎也提出:“我们所需要的工程师,不单是仅仅一个工程专家,而希望他对于一般的常识,都有相当的认识,……对于基本的功课,应该重视,就是要求得一般的普通常识,……在国内当工程师,最好对于一般的普通工程上的学识都知道一点。”他告诫机械系的同学:“大学的工程教育,只给你们一个从事工程事业的基础。在这基础的上面,需得寻求健全的经验。”
可见,在“通才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强调基础教育,是早期清华工学院办学理念上的一大特征。这种特征既体现了清华的办学传统,又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通才教育,绝非被有些人所曲解的那样,是追求所谓的通而不精,即所谓培养万金油式的人才。梅贻琦曾告诫:“有句俗话是:‘样样通样样松’,这样请大家注意,要通不要松。”要实现这种“通而不松”,便需在通和精二者之间去寻求统一。从清华工学院早期创办者的言论中可见,他们所欲追求的恰恰是以“精”求“通”, 即通过强调基础,去实现触类旁通。
来源:《清华大学与中国近现代科技》,杨舰 戴吾三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
http://news.tsinghua.edu.cn)
--
修改:fzc FROM 166.111.72.*
FROM 182.24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