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物理学(或者说整个科学)并不关心“到底为什么”质量会引起吸引,而仅仅是追求一个能够定量且自洽地描写“多大的质量引起了多大的吸引”的公式而已。
万有引力理论之所以要被改进成广义相对论,是因为有万有引力理论描述不了的观测事实且它那时与其他理论相冲突了。而广义相对论之所以还需要被进一步改进,是因为广义相对论自身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自洽的东西。
总的来说,科学的一般性方法论,就是不断用能够凑合描述实验和观测数据的理论一点儿点儿去逼近。这种还原论的做法,是人类能够走到今天的关键。而如果只知道去追求最本质的那个“为什么质量会引起吸引”,想一步到位,那往往会陷入冥想的玄学境地。科学史证明,那是没有前途的。。。
总之,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物理学也一样,别老想着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早提出“引力”这一概念应该是从解释天体环绕运行的向心力开始的,猜测这个向心力就是来自中心天体对环绕天体的吸引力。后来牛顿把这一思想延伸到苹果落地,将二者统一起来,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至于为什么有质量就会产生吸引力,他没有给出答案,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着实有点玄。接下来二百余年都是在完善这个理论,但对于引力起源的问题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年轻的爱因斯坦雄心勃勃,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他的思路是这样的:不再纠结于什么吸引的力,力不就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吗?而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物体的加速运动,这和“引力”的表现也没啥区别嘛——他的这个思路是对的。但问题一回到关于地表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来源问题就卡住了:地球上的这个指向地心的加速度应该源自哪里?总不能认为地球是一直加速膨胀的吧?纠结了大概有十年之久,最终还得回到牛顿那儿去,用质量让空间弯曲,弯曲的空间使物体产生加速运动来解释引力,广义相对论方程就是这一思想的数学形式。对于质量的存在为什么会让空间产生弯曲的疑问,他还是像当年的牛顿一样:不知道。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制造了一个更玄的问题。
: 解释“引力”的最困难之处在于,如何明确中心天体上指向该天体中心的加速度起源问题,明确了这一点,其它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用中心天体源自其中心的“脉动”来解释这个加速度的产生,就是延续了爱因斯坦的思路,这个当时中断了的思路大有可为,很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 ...................
--
修改:molar FROM 111.201.73.*
FROM 111.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