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引力”这一概念应该是从解释天体环绕运行的向心力开始的,猜测这个向心力就是来自中心天体对环绕天体的吸引力。后来牛顿把这一思想延伸到苹果落地,将二者统一起来,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至于为什么有质量就会产生吸引力,他没有给出答案,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着实有点玄。接下来二百余年都是在完善这个理论,但对于引力起源的问题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年轻的爱因斯坦雄心勃勃,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的思路是这样的:不再纠结于什么吸引的力,力不就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吗?而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物体的加速运动,这和“引力”的表现也没啥区别嘛——他的这个思路是对的。但问题一回到关于地表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来源问题就卡住了:地球上的这个指向地心的加速度应该源自哪里?总不能认为地球是一直加速膨胀的吧?纠结了大概有十年之久,最终还得回到牛顿那儿去,用质量让空间弯曲,弯曲的空间使物体产生加速运动来解释引力,广义相对论方程就是这一思想的数学形式。对于质量的存在为什么会让空间产生弯曲的疑问,他还是像当年的牛顿一样:不知道。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制造了一个更玄的问题。
解释“引力”的最困难之处在于,如何明确中心天体上指向该天体中心的加速度起源问题,明确了这一点,其它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用中心天体源自其中心的“脉动”来解释这个加速度的产生,就是延续了爱因斯坦的思路,这个当时中断了的思路大有可为,很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钥匙。为什么引力与其它三种力相比较显得格格不入呢?因为它原本就不是一种可以从微观上可以解释的力,而是较大天体特有的一种特殊运动状态所表现出来的固有现象。
有关暗物质的概念,退一步讲,即便人们最终找到了暗物质,依旧不能解释有质量就会产生吸引的问题,只是给现有的引力理论打了一个补丁。而“引力子”的概念就是量子力学原理应用于引力问题上的机械照搬,这不是照猫画虎,而是见猪画虎,因为引力与量子力学完全不相容,是勉为其难的拉郎配。
至于那个环绕运行的向心加速度来源问题,抛弃“捕获说”,将同源说与分裂说整合在一起,只要确认环绕天体来自中心天体就行了,这样环绕运行的加速度自然就是来自中心天体上的加速度,如月球起源于原始地球,它环绕地球运行的向心力就是原始地球赋予的。以此类推,原始地球来自原始太阳,原始太阳源自原始银河系的中心天体
--
修改:md2006 FROM 120.225.233.*
FROM 120.22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