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尝试一个相对合理的推导过程:
已知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运行都遵循开普勒行星三大定律。
设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的向心力是由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的,那么这个“引力”就是F=mv2/r(m为行星的质量,v是行星的环绕速度,r为轨道半径)。
引入牛3,依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以得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也是F=mv2/r,这2个“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二者的连线上。注意:这样的结论只适用于太阳系已知的各大行星,尚不具备普遍意义,也就是说从F=mv2/r不能得出F=GMm/r2。
参照课本上的推导,在得到的F=mv2/r之后,如果觉着v不好看,可以通过v=2 πr/T,用T把它替换掉。这样做是由简入繁,在物理学上并不提倡,当然也是允许的。但继续通过r3/T2=K把T也替换掉就是原理不通了,因为在上面的推导中,不是特指某一颗行星,也不是在各大行星之间的切换,而是任意一颗都行,在得出的F=mv2/r已经适用于所有的行星的情形下,还有进一步替换的必要吗?
难道说把r3/T2=K带入只是为了圆那个猜想中的平方反比律?这样做不但不会更有说服力,反而把“引力”给锁死了,让它再也不能实现“万有”,因为r3/T2=K只适用于太阳系的行星。也或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莫名其妙。打个比喻;俺家的那6、7、8头猪都特别能吃,所以它们都特别聪明——这都哪跟哪儿啊,能吃和聪明之间有必然联系?
--
修改:md2006 FROM 223.79.28.*
FROM 223.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