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火车上开始,结束于火车,仿佛人生本就是一辆现实列车的一幕幕画面。镜头略过一对中年夫妇、一对老年伴侣,加一对青年男女主人公,短短几分钟就把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演绎了一遍。亲密、激情、承诺,有的爱情里一项都没有,有的有两项,最圆满的,当然是三项全部具备,但基本是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状态。
争吵的中年夫妻,是一种愚蠢式爱情(Fatuous love) ,有激情和承诺,却没有亲密,也就是缺乏友谊与理解。老年伴侣淡然无聊的眼神,诠释了伴侣式的爱情(Companionate love),有亲密和承诺,却缺乏激情。而电影演绎的是浪漫式爱情(Romantic love) ,也就是这对青年男女的意外邂逅,既有亲密,也有激情,却没有承诺。
人的一生,从青年到老年,在漫长的时间旅途中,大多数人逃不出人性和现实的客观规律,就像逃不出这辆疾驰的列车,爱情也很难逃出这些规律。平庸是一种常态,高光时刻总是偶然中的偶然。
两个来自异国的陌生人跳下火车的那一刻,是一次对人生既定轨道的叛逃。很幸运,在一个浪漫的城市,他们一边走一边聊,棋逢对手。有你来我往的话题,有旗鼓相当的认识,有高度共鸣的价值观,你不高人一等,我也不自愧弗如。思想和精神上都把独立、冒险、率性的“中二”气质演绎到最佳。
他们质疑世界的独特视角,可以被说成自我意识过剩,也可以是一种探求真理,保持个性的胆识;他们文艺腔的对话,可能被嘲笑不切实际,也可能被赞赏为率性与纯真;他们漫无目的幻想与行走,也许尚未脱离幼稚,但总需要有人去拥抱不确定和不实际。
他们是两个对的人,一起“中二”完全不违和,两个真正的自由灵魂,在短短一个夜晚,逃脱了现实世界的一切束缚,成就这部描写梦境的电影。
黎明破晓,也是梦醒时分。这一刻,是爱也是梦,随着月亮的神迹到来,迎着太阳的光芒消逝。
能被记住的梦都产生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它转瞬即逝。梦醒的时候,现实的责任成了人生更重要的课题。所以,承诺也许留到了续集去演绎。
电影造了一个梦,看起来只有对话、语言与眼神的流淌,没有情节的剧烈矛盾和冲突,却十分符合文艺青年的胃口,是一种不愿清醒的挣扎与沉醉,逃离现实的冒险与沉沦,此生独一的浪漫与情怀。
--
FROM 114.25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