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阳明心学理解,请批判
谢谢。
【 在 ProudEcho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以和西方的:贝克莱 的思想一起看。
: 就是那个: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创建者。
:
--
FROM 1.202.162.*
所以王是儒家啊,不是佛、也不是道,虽然他自己静坐也有体验的。
【 在 beet 的大作中提到: 】
: 按照上面论述“心即天理”是逻辑自洽的啊。
: 从《传习录》上讲,王阳明并不鼓励在冥想这类的修行,他的门生问他,说自己天天静想,当时是冷静下来了,但没有什么收获。王阳明说,让你修炼自己,不是让你待在一个小角落里自己乱想,那是佛学,什么也想不出来,需要在做事的时候修炼。
: 心学的致良知,是让内心不断与客观规律逼近,从这角度,心即天理,相当于“主观符合客观”,可以看作唯物的观点。
: ...................
--
FROM 61.150.11.*
儒家追求成圣人,就是明白了天理的人,那如何明白天理呢,阳明说很简单,因为天理是存在于人的内心里,外人又会问了,那我咋看不到天理呢,阳明说你的心被私欲盖住了啊,外人又问怎样才能不被私欲盖住呢,阳明说要带着良知去做事,做久了你的心就明亮了。
这个学说面对的基本上是当guan的人,手里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带着良知处理guangchang事务那是不一样的,普通人无所谓,大字都不认识。
核心在于做事上,这个东西看着简单,对人要求极高,因为吹牛容易,做事太难了。十万个人里也蹦不出一个做事的人
【 在 beet 的大作中提到: 】
: \[累计积分奖励: 300/0\] 读了《传习录》之后,有一些总结,发出来,请大家指教。
:
: 阳明心学公理一: 心即天理
: 这里的心是人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每个人的心是都是世界万物及其运行规律的近似模拟。
: 世界万物运转是独立的,但是只有被人感知和理解后才有意义。根本上,人们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V2178A」
--
FROM 114.254.0.*
阳明学面向的恰恰就是大字不识的愚夫愚妇。人人都有良心,人人都能讲良心。这才是阳明学最大的特点。
【 在 juda 的大作中提到: 】
: 儒家追求成圣人,就是明白了天理的人,那如何明白天理呢,阳明说很简单,因为天理是存在于人的内心里,外人又会问了,那我咋看不到天理呢,阳明说你的心被私欲盖住了啊,外人又问怎样才能不被私欲盖住呢,阳明说要带着良知去做事,做久了你的心就明亮了。
: 这个学说面对的基本上是当guan的人,手里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带着良知处理guangchang事务那是不一样的,普通人无所谓,大字都不认识。
: 核心在于做事上,这个东西看着简单,对人要求极高,因为吹牛容易,做事太难了。十万个人里也蹦不出一个做事的人
: ...................
--
FROM 61.150.11.*
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不是阳明心学的终极追求
--
FROM 120.244.238.*
孔孟之道就是为人处世的真理,王阳明是孔孟之道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致良知就是孔孟之道的宗旨,致良知的核心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 在 beet 的大作中提到: 】
: 读了《传习录》之后,有一些总结,发出来,请大家指教。阳明心学公理一: 心即天理这里的心是人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
--
FROM 182.102.227.*
那是什么,为什么?请教。
【 在 leafle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不是阳明心学的终极追求
--
FROM 114.247.175.*
我想试着反驳一下,请批判。
1. 天理存于内心,并不是内心想任何东西的就是天理。而是外部世界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映射到心里了的内容。就当时科学局限来说,红外线、海王星、万有引力等客观真理虽然存在,但是映射不到人的内心,也就是超出人的认知了,因此也就影响不了人们的行为。也就是心能感知的东西才是天理。
2. 私欲解释成贪嗔痴等情绪,那是一种狭隘的解释。天理就是公,违背天理就是私的。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想法与天理不相符的时候,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时候,就是私欲。私欲之所以产生,就是内心对外界规律的理解有较大差距导致的。人看不到天理,是因为没有努力认识世界,不按规律办事,按妄想办事。
3. 良知,不是心地善良,而是良好的认知。不是让人多做好人好事,内心就明亮了,而是要弄清楚世界的本质规律,包括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内心才会明亮。《传习录》有具体描述,大致如下:众生平等,所以小草小花也是不能踩踏的,这当然是很好的道理;但是为了避免被人追杀,踩踏小草那也是合情合理的;同样面对饥饿的情景,你手中的食物是给普通人还是给自己的家人,这也是不能糊涂的。如果有一个人骂你,你该不该生气?有良知的人就知道该生气,因为人不是枯草,不是佛老之道,但是生气要适度。
4. 王阳明关于心像镜子一样的比喻,我认为心囊括了万事万物的规律,就如镜子;这样,任何情况都能应付自如,因此明亮。
王阳明说,圣人的道理非常简单,但是世人老是学的糊涂。我认为有重要原因来自于文言文的表达。文言文中,一个字表达非常抽象而概括,能表示的内容太多了,可以有很多理解,以至于训诂学盛行。
我按照奥卡姆剃刀原理,就按照最精简的来理解。
【 在 juda 的大作中提到: 】
: 儒家追求成圣人,就是明白了天理的人,那如何明白天理呢,阳明说很简单,因为天理是存在于人的内心里,外人又会问了,那我咋看不到天理呢,阳明说你的心被私欲盖住了啊,外人又问怎样才能不被私欲盖住呢,阳明说要带着良知去做事,做久了你的心就明亮了。
: 这个学说面对的基本上是当guan的人,手里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带着良知处理guangchang事务那是不一样的,普通人无所谓,大字都不认识。
: 核心在于做事上,这个东西看着简单,对人要求极高,因为吹牛容易,做事太难了。十万个人里也蹦不出一个做事的人
: ...................
--
FROM 114.247.175.*
你仔细看看我说的内容,里面最重要的是通过做事来达到知天理,你仔细看看传习录的内容吧,里面反复强调做事,很简单的一个东西。你自己扩散太多了。传习录里面提到天生的圣人自己就会按照天理去做,稍微差点的需要老师点拨,笨人需要大量的举例说明。
【 在 beet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想试着反驳一下,请批判。
: 1. 天理存于内心,并不是内心想任何东西的就是天理。而是外部世界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映射到心里了的内容。就当时科学局限来说,红外线、海王星、万有引力等客观真理虽然存在,但是映射不到人的内心,也就是超出人的认知了,因此也就影响不了人们的行为。也就是心能感知的东西才是天理。
: 2. 私欲解释成贪嗔痴等情绪,那是一种狭隘的解释。天理就是公,违背天理就是私的。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想法与天理不相符的时候,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时候,就是私欲。私欲之所以产生,就是内心对外界规律的理解有较大差距导致的。人看不到天理,是因为没有努力认识世界,不按规律办事,按妄想办事。
: ...................
--
FROM 221.223.196.*
王阳明就是想不通格物致知这一套,才去发展儒家新的理念。
存天理,灭人欲是格物致知这一套搞出来的,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说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不是王阳明学说的最终追求。
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这一套行不通,而是要面向自己,从内心找答案,所谓的心即理,致良知,然后做到知行合一。
【 在 beet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是什么,为什么?请教。
--
FROM 123.1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