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阳明心学理解,请批判
我的大概想法:
心学源自孟子的那个方向,从《大学》发端。
然后,最后是:止于至善。
对于这个善,那个时候的认识,比较模糊,都是在那个时代的价值体系下的。
我们当前可以扩展了。
我觉得,再开心学的信仰的话,可以把终极扩展为:
对真知的热切渴望;
对完美道德的不断论证;
对幸福生活的审美的不停追求;
作为:止于至善,至善不存在,只有更善。。。
【 在 leafle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王阳明就是想不通格物致知这一套,才去发展儒家新的理念。
: 存天理,灭人欲是格物致知这一套搞出来的,是一脉相承的。
: 所以说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不是王阳明学说的最终追求。
: ...................
--
FROM 218.30.113.*
【 在 beet 的大作中提到: 】
: 按照上面论述“心即天理”是逻辑自洽的啊。
: 从《传习录》上讲,王阳明并不鼓励在冥想这类的修行,他的门生问他,说自己天天静想,当时是冷静下来了,但没有什么收获。王阳明说,让你修炼自己,不是让你待在一个小角落里自己乱想,那是佛学,什么也想不出来,需要在做事的时候修炼。
: 心学的致良知,是让内心不断与客观规律逼近,从这角度,心即天理,相当于“主观符合客观”,可以看作唯物的观点。
: ...................
如果按你的解释,王阳明根本不需要龙场悟道,他能龙场悟道,才有突破。没有佛学基础,根本看不懂王阳明,也不清楚他说的是什么,他说的在佛家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大部分人不懂佛家在说什么。大部分解释传习录的看不懂,瞎解释,而佛家看懂的基本也不说,因为老王在佛家里还排不上名次,在儒家里,能排上号,前几名。
--
FROM 1.202.171.*
不是想不通,格物致知这个不是老王的发明,是朱子的理念,年轻的老王也被朱子忽悠了,就去邀请好哥们一起看竹子格物,结果小哥们格了五天无果趴下了,老王同学身体不错格了七天也趴下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老王同学实践了,然后得出来结论这么个格物法不对,朱子的话有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实践出真知了。
【 在 leafle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王阳明就是想不通格物致知这一套,才去发展儒家新的理念。
: 存天理,灭人欲是格物致知这一套搞出来的,是一脉相承的。
: 所以说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不是王阳明学说的最终追求。
: ...................
--
FROM 223.72.208.*
是不是“瞎解释”,要拿出证据。
比如:a这一条存在瞎解释,因为。。。。
结合:归纳和演绎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按你的解释,王阳明根本不需要龙场悟道,他能龙场悟道,才有突破。没有佛学基础,根本看不懂王阳明,也不清楚他说的是什么,他说的在佛家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大部分人不懂佛家在说什么。大部分解释传习录的看不懂,瞎解释,而佛家看懂的基本也不说,因为老王在佛家里还排不上名次,在儒家里,能排上号,前几名。
--
FROM 218.30.113.*
【 在 moonriver007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不是“瞎解释”,要拿出证据。
: 比如:a这一条存在瞎解释,因为。。。。
: 结合:归纳和演绎
: ...................
如果王阳阳看到你们用归纳和演绎来模仿他,他也只能苦笑。你不见他格物致知?你来说说,他格竹子,用了七天七夜,用的是归纳?还是演绎?
--
FROM 1.202.171.*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王阳阳看到你们用归纳和演绎来模仿他,他也只能苦笑。你不见他格物致知?你来说说,他格竹子,用了七天七夜,用的是归纳?还是演绎?
古人言: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老王年纪轻轻,格竹子七天七夜就能寻到?因缘不到,没戏。后来才有龙场悟道,也只是因缘具足了。
老王悟道后,讲,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他说的这句,和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句不是同义词吗?没什么特别。
--
FROM 1.202.171.*
阳明心学能够很容易看出来和FO教的“明心见性”理念是一致的。
王阳明受到FO教很大的影响。他跟儒家思想的关系,我还真是看不太出来。
【 在 ProudEcho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大概想法:
: 心学源自孟子的那个方向,从《大学》发端。
: 然后,最后是:止于至善。
: ...................
--
FROM 123.121.94.*
确实影响很大~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leafle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阳明心学能够很容易看出来和FO教的“明心见性”理念是一致的。
: 王阳明受到FO教很大的影响。他跟儒家思想的关系,我还真是看不太出来。
--
FROM 1.202.120.*
我对阳明心学的理解:从当时大家都刻板的遵循儒家那一套完整的规范里跳出来,注重自我思想和行动的力量,从我出发探究人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人人皆可舜尧,影响和变革整个社会。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发展。
【 在 beet 的大作中提到: 】
: \[累计积分奖励: 300/0\] 读了《传习录》之后,有一些总结,发出来,请大家指教。
:
: 阳明心学公理一: 心即天理
: 这里的心是人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每个人的心是都是世界万物及其运行规律的近似模拟。
: 世界万物运转是独立的,但是只有被人感知和理解后才有意义。根本上,人们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22061218C」
--
FROM 182.118.238.*
赞同。
至善的“善”,不是常人口中善恶的善,是是否符合做事规律的善,同样恶也如此。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摘录:
【一〇二】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侃未达。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曰:“然则无善无恶乎?”
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曰:“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144],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145]。”
曰:“草既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是碍,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
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曰:“然则善恶全不在物?”
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曰:“毕竟物无善恶?”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146]。”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伯生[147]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
曰:“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148],是甚么心?”
【 在 ProudEcho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大概想法:
: 心学源自孟子的那个方向,从《大学》发端。
: 然后,最后是:止于至善。
: ...................
--
FROM 114.24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