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 作者:北川先生
第六课 佛教戒律听上去很严格,是怎么回事?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佛学入门的第六问,佛教中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应该是很有名的,大家都知道。所谓佛教的那些出家人,很多事情不能做。这就给人一种感觉,佛教是非常严格的,甚至这些戒律有一些苛刻。受了戒以后,自己的行动就好像受到了很多的约束,很不自由,有这样的一种感觉。
戒律为什么有必要?从佛教自己的观点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呢,就像佛经中说的,戒律就像穿在战士身上的铠甲一样,可以保护战士在战场上不受伤害,或者说受到尽量少的伤害。这是什么意思呢?铠甲能够保护人,这个大家好理解。那么戒律为什么能够保护人呢?这是从因果的角度来讲。因为戒律当中所规定不能做的事情,往往都是一些坏的种子,比如说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这些。佛教认为你做了这些事情以后,会给将来的自己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所以呢,佛规定这些事不能做,其实就是在保护你。
这个其实很简单,就像老师家长给小孩规定,家里的电不能碰,家里面的火不能碰。虽然看上去的确是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但其实是为了保护他。小孩如果严格的遵守,家长和老师规定的这个不碰,那个也不碰,他就不会受到伤害。所以这是一个角度,从保护修行人的角度,我相信大家应该能够理解。因为这些事情你做了以后,将来会遭受恶果的,将来会堕入所谓的地狱、饿鬼、畜生道。为了保护你将来不受苦,现在给你规定不能做这些事情。
第二个呢,是从佛教一直很注重的智慧的角度来讲。我们之前也说过,佛教最看重的是智慧。因为只有当你获得了智慧,了悟了宇宙的真相,你才不会承受轮回当中的种种的痛苦。那么智慧要怎么产生?佛教认为智慧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仅仅听听课,懂一些道理就叫智慧,不是的。真正的智慧需要通过将听来、学来的道理转换成一种自己能够驾驭、控制的一种能力。而获取这种能力,你需要有定力,要有“禅定”的这种功夫。
我们一般人会有这样的经验,就是有很多事情,你其实在道理上是明白的,但你做不到。一些事情到了自己的时候,你就是做不到,但给别人讲得时候呢,头头是道。或者有些事情也不用给别人讲了,反正道理很浅显,大家都明白,但是呢,当自己面对这个处境的时候,也许就说服不了自己,或者控制不了自己的心。
最简单的,大家都知道熬夜不好,晚上躺在床上刷手机刷到深更半夜,对健康不好,对眼睛不好,甚至对手机本身也不好。但是问题是,很多人刷上瘾的时候,就停不下来。你明明知道这个不好,有百害而无一利,但你就是停不下来。为什么?你缺乏对自己的身心,一种强有力的掌控能力,或者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讲,叫意志不够坚定。所谓意志不够坚定,其实就是你的“定力”不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一些东西的影响。你刷抖音,刷着刷着,总觉得有个声音说不能再刷了,要睡觉了,但是呢,抗拒不了新弹出来的这种视频的诱惑。这个所谓的抗拒不了就是你的内心“定力”不足。
所以佛教认为真正的智慧要发挥作用,你要依靠有定力。所以呢,禅定变成了智慧的基础。
那么一个人怎么才能有禅定呢?
每天坐在坐垫上打坐,练习冥想,练习禅修?这个当然很重要。但是,佛教认为比这个更重要的是什么呢?首先,你的生活要规范,你对自己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你给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日常的饮食起居框定一个范围,那么你的身心就比较容易定。有了定以后呢,你更容易去产生智慧。
那么为什么把自己身心框起来才容易产生禅定呢?这个道理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大家想象一下有一个皮球,如果它在地上不断地跳动,那么它要重新停顿下来,是不是要花一定的时间?你把一个球用力地往地上一砸,然后你不去碰它,它自己最终慢慢会停下来,但是当中肯定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现在如果有两个球,一个球的波动范围是比较大,比如说地面和天空之间毫不设限,波动范围非常大。而另外一个球则是放在一个小盒子里,上下左右都是有内壁的,能挡住的,无论是一个纸盒还是一个铁盒、木盒,反正你给它放在一个盒子里面,把球弹动的范围框定起来。你想想看这两个球,一个在天地之间让它随意跳动,等它自动地停下来;一个你把它放在一个容器,放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里让它停下来。你觉得两个球哪一个会在更短时间内停下来?
如果这两个球的大小重量,包括他们波动的数据都是一样的,或者是我们这些都不参考,仅仅就考虑一个是受到四壁的限制,一个是没有任何限制的。那肯定是受到四壁限制的,放到盒子里的那个球更容易、更快地停下来。这就是所谓,你给自己有一定的戒律的规定,你的身心更容易安定的一个比喻,或者说这么一个物理学的原理。
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想干嘛就干嘛,那么你哪怕去练禅定,哪怕你去禅修,你去冥想,你的心不太容易静。反过来说,你之前就给自己有很多约定的,比如早上每天肯定是几点钟起床,晚上几点钟睡觉,日常哪些事情肯定不会去做的,哪些东西肯定不会去碰的,哪些话肯定不会去说的,甚至哪些东西肯定是不吃的。如此给自己设置了这么一圈各种规定,这样的人再去学禅定,再去打坐,再去练禅修,他的心就比较容易静。这个就跟皮球一样,上下左右都有框住的东西,它较容易快速地安静下来。没有框住的,它可以随便乱蹦的,当然它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完全地静止下来。
所以这三者的关系,戒律、禅定和智慧的关系,就是佛教最有名的所谓叫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的“戒、定、慧”三个修行顺序。所以为什么要有戒律,从第二个角度来讲,是为了最终引发智慧。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为什么要有戒律?第一个角度,是保护修行人,让他不去种下一些恶因,未来免受恶果。第二个因为有了戒律,守持一定的戒律,你才更容易地产生禅定,有了禅定之后才更容易产生智慧。这就是为什么要戒律的两个原因。
那么再接下去,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佛教的戒律分哪些。
一般来讲,佛教的戒律从不同的类别、从不同角度来分的话,也分成很多种。比如说小乘的戒律、大乘的戒律、金刚乘的戒律、居士的戒律、出家人的戒律等等,有很多不同的分法。那么在这里呢,就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居士的五戒。这是佛教非常流行的戒律,或者说,作为一个修行人,不仅仅是一个信徒,你要成为一个佛教的修行人,有志于解脱成佛的,一般都会愿意接受这些戒律的。
那么五戒呢,一般就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不杀生主要是指杀人。不偷盗这个好理解,对吧?不邪淫主要是指没有婚姻以外的混乱的两性关系。不妄语宽泛一点,是指没有任何的谎话,如果严格规定的话,是指不随意地胡说自己的内在的修行境界,比如你明明不是圣人,你说自己是圣人,这个就是大妄语。不饮酒这个好理解,就是不喝酒。
这五条一般是作为修行人可能要去守持的,也是很多在家居士都会去守持的。当然这五条也不是说需要一下子都守,你也可以只守其中一条。当然你也可以五条都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愿,都是可以的。这是很常见的居士五戒。佛教也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人的话,往往是他前世受了五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他发愿要做人,这些因缘结合在一块,他这辈子就可以投胎,成为一个人类。如果你将来你还想成为人类的话,那么你今生守持五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今天这一讲呢,就跟大家讲佛教的戒律,它的作用,它的必要性。以及简单介绍了五戒,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下讲再会。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一一《大乘妙法莲华经》
--
FROM 180.1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