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介绍了《坛经》的智慧品、定慧品以及坐禅品。这三品的内容,敦煌本与其他版本差别不大,只是若干处不同;其他各品则有较大差别。在诸多版本中,除了敦煌本之外,宗宝本和曹溪原本也非常珍贵——宗宝本流传最广,曹溪是六祖驻锡多年之地,这样的版本自然很有价值。
下面,我将从这两个版本中摘取几个重要的片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前面讲了很多关于开悟的内容,接下来将说明什么是开悟,要证悟的是什么等内容。这几段引自不同章节,相互之间没有关联。
一、首先,是僧人智常与大通禅师之间的一段对话。在这里,大通禅师的回答非常精彩,代表了大乘佛教的观点。
大乘佛教宣讲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时,由于表达方式或强调角度不同,形成了两种中观——藏传佛教命名为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两种中观表面上看似不同,本质并没有很大差别;两个名称虽为藏传佛教所独有,但其表达的内容,在印度佛教、汉传佛教中都是存在的。
两种中观的依据,分别源于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自空中观,来自二转法轮,主要强调空性,较少涉及佛性,相关佛经有《大般若经》《金刚经》《般若心经》等般若经;他空中观,源自三转法轮,主要讲光明、佛性如来藏,虽然也讲空性,但并不强调,因为二转法轮已将空性讲得很透彻了。
心的本性即佛性,既是光明又是空性。虽然用两个词汇表达,但其实是一码事,如一盏灯,既有光亮又有热度。佛陀讲法层次很清楚,先讲空性,再讲光明、佛性。后来的大德遵循这个次第,撰著了不同侧重的论典。龙树菩萨的中观主要讲空性;弥勒菩萨主要讲佛性,如弥勒五经中的《宝性论》,讲的就是心的本性中光明的部分。
《坛经》自始至终讲佛性和光明,属于他空中观的范畴。惠能大师的偈子里有一句,敦煌本是“佛性常清净”,其他版本为“本来无一物”。这两句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但仅从偈子来看,后者属于自空中观,层次略有降低。
偈子的原貌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不过根据《坛经》的其他内容推测,应该有“佛性常清净”一句。为什么?第一,《坛经》处处可见佛性及佛性常清净的意思;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从达摩四论足以看出,达摩祖师非常强调佛性,后来禅宗历代祖师的思想均源自达摩祖师。依据以上两点,我个人认为,六祖的偈子中应该有“佛性常清净”一句。
以上讲的是理论。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空性、佛性都与实修密切相关,需要先作一番说明;同时可以看出,《坛经》是宣讲他空中观实修方法的经典,殊胜性不言而喻。
从藏传佛教的角度加以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汉传佛教没有自空、他空的名称,只有二转和三转法轮的说法。小乘佛教则只承认第一转法轮,很少与大乘僧众交流、比较保守的南传佛教法师,迄今仍然认为,大乘佛教不是佛陀而是龙树菩萨等宣说的。受此影响,西方很多大学在讲佛教历史时也沿用了这种观点。但是大乘佛教认为佛转了三次法轮——第一转讲了小乘佛教的内容,第二转讲空性,第三转讲佛性、光明,后面两转是大乘佛教的教义。
下面,我们看僧人智常与大通禅师的对话,从一问一答中,可以了解真正的开悟究竟悟到了什么。
--
FROM 117.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