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某甲”,我、本人。僧人智常问大通禅师,请问我内心的本质是什么样子?禅师反问道,你见过虚空吗?智常说,见过。
“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禅师接着问,你见到的虚空有相貌吗?智常道,虚空没有形状,怎么可能有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禅师说,你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
“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了达、通达,意即证悟。证悟心中没有发现任何东西,这叫做正见。无论显宗、密宗,大乘佛教非常强调一句话——没有见到任何东西即是最殊胜的见。表面上看似乎矛盾:既然什么都没看见,又怎么会是最殊胜的见?
当我们观察内心——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考,而是静下心来,让意识自我观照,也就是让意识自己体会自己;这时也许杂念纷飞,也许平静如水,不过这都是表面现象。如果能够穿透表层,看到内在本质,就会发现其中虽然没有可用语言描述的东西,但确实存在着一种语言无法表达的境界。
这种存在就是“无一物可见”。与昏迷和深度睡眠不同,此时头脑异常清醒,清楚地知道世俗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尤其是内心的种种情绪和念头,同时了知一切事物的本质虚幻不实,这叫做正见。憨山大师《禅宗法要》中说:“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
有朝一日当我们真正体会到这些——不是自己贴标签,而是真正有所感悟,那么不需要向任何人求证,自己就可以断定——我证悟了。
关于内心的本质,很多经续典籍将其比喻为“虚空”。诸如有一部深奥的法《恒河大手印》,从头到尾反反复复在讲心如虚空——除了虚空以外,确实也很难找到更准确的词汇了。
前文讲过,禅定状态非常好时,十分平静,没有什么可以表达,与“无一物可见”极其类似。有些人因此自以为证悟了,并大肆宣扬,分享自己的“证悟境界”。无论藏传、汉传,真正的证悟者都不会说自己已经证悟——除非出于特殊原因需要公开。
谦虚是佛教传统的价值观,自己开悟,无需广而告之。因为有可能根本还未证悟;即便有一点觉悟,也会由于四处张扬带来障碍,使得境界停滞不前。因此,默默无闻地修行是最好的。
“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在证悟的境界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了知,这叫做正知。
这时,不能说知,更不能说不知;不能说见,更不能说不见。因为见和不见、知与不知都是二元对立,是日常生活中表达和沟通的方式。凡是世俗环境中创造的语言和观念,只适用于世间;在出世间,这些毫无用武之地。因此,对于无法描述的证悟境界,只能自己去体会。
心的本性犹如虚空,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这就是正见和正知,是我们要去证悟的内容,同时也是证悟唯一的基本标准。对于证悟的境界,不同的佛经和修法中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唯一的标准,以此来衡量自己是否达到了证悟。
“无有青黄长短”。“青黄”,代表所有颜色;“长短”,代表所有形状。当用感官认知世界时,才会出现颜色,才有长短、高低、大小等形状;当向内观察,深入了解心的本性时,这一切将消失无踪。
那么心的本性是什么样子?“但见本源清净”。“但”,仅仅、只是。仅仅看见本源清净,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证悟的境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惠能大师偈子中的“本来无一物”,实际上这句归纳了“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同时也是《金刚经》等整个大般若经的浓缩和精华。第二层证悟境界是“但见本源清净”,源头本身是清净的,并不是通过修行变得清净。
何谓“本源清净”?就是“觉体圆明”。这四个字至关重要,“觉体”两字可以一起理解,“圆”和“明”则各有不同的含义。
先看“觉体”。“觉”,觉悟,亦即佛的智慧。觉悟分开讲,是佛的四种智慧;四智用一个字表达,就是“觉”。“觉体”,觉悟的本体,也就是原有的佛的智慧,也是心的本性、佛性、如来藏。之所以取如来藏这个名称,是因为它像宝藏一样埋藏在内心的最深处。所谓证悟,就是找到如来藏,发现本来存在的心的本性——觉体。
达摩四论以及《坛经》,为什么反复讲烦恼即菩提?贪嗔痴等烦恼,表面看来虽然不善,但其本质永远是佛性。换言之,杀盗淫妄等念头的本质,与出离心、菩提心毫无二致,都是清净的。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表面不能突破,则烦恼永远是烦恼,无法成为智慧,我们也会继续造业受苦,不断轮回。
再看“圆明”。“圆”,圆满,形容内心深处的佛的智慧圆满、完美;“明”,光明,形容佛的智慧永远清净、光明,无有任何烦恼。我们一定要明白每个字的含义,这样才能了知《坛经》的珍贵内涵。
“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讲的是二转法轮的空性,“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讲的则是三转法轮的佛性。可见《坛经》不仅讲空性,而且讲了佛性。佛性和空性不是两码事,而是一体的,空性是佛性的一部分,佛性也离不开空性。
那么,佛陀为什么先讲空性后讲佛性呢?因为绝大多数人首先证悟的是“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进一步修行才能体会到“觉体圆明”,从而达到完整、圆满的证悟。但是像惠能大师等利根者,不需要经过这个过程,一下子就能大彻大悟。
无论渐悟还是顿悟,都只是一个开始,仍然需要继续修持。其实达到“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的境界并不困难,难的是巩固境界,令其增上。因此证悟之后,必须持之以恒地精进修行。
“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前文称作正见、正知,这里称为见到本性、明心见性,也叫做佛的见解。
从大通禅师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到我们将来要证悟的是什么。他先将心的本性比喻为虚空,再讲当深深地体会到心的本性与虚空一样,本质为空性,这就是证悟。贪嗔痴等一切烦恼都是从虚空中产生的,如同水幕电影一样虚幻不实——远望水幕电影,人物、建筑无不逼真,实际上却连屏幕都不存在,只是无数个水滴乃至水分子组成,影像更是人们的错觉。同样,我们的情绪、烦恼也是如此。
证悟对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呢?
虚云大师56岁证悟之后,有弟子问,证悟后是什么样子?大师说,不证悟还好,证悟以后要做的事情更多。弟子们不解,虚云大师解释道,假如有人离开家乡30年,家里的三间房子一直无人居住;回来后,发现到处布满灰尘和垃圾,全无立足之处,这时肯定要打扫卫生,处理很多事情。
虚云大师的意思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归宿,然而我们渐行渐远,深陷轮回;有一天证悟了,回到这个归宿,自然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不要以为证悟的当下所有问题都随之自然解决,这只是开始;也唯有这时,我们才有能力逐步铲除全部烦恼。
开悟后,随着修行,首先消失的是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
生活中我们有太多不开心的事情,尤其当今时代人心浮躁、欲壑难填。今天拼命满足了一个欲望,明天又会产生新的贪欲,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异常痛苦。在这种无休止的追逐中,我们渐渐失去自我、根本价值,乃至丧失人性。人人内心空虚,不知到底为何终日打拼、日夜忙碌。而证悟之后,这些痛苦、焦虑、担忧会随着修行逐渐消失殆尽。
消除的具体方法是:比如自己发怒时,不要放任情绪,而要强迫自己静下来,观察内心。观察时,不要看别人怎样对我,而要看自己现在愤怒的念头。这时可以看到念头的本质,与此同时念头会消失;即使没有立即消失,但已失去了生命力,也就是没有了活力,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而已。证悟之前,心里最活跃、最猖狂的是贪嗔痴,菩提心、慈悲心非常微弱;证悟之后,则恰恰相反。
最初证悟时,精神上的痛苦会首先消失,肉体上的痛苦依然存在。随着修行的继续,证悟的力量逐步加强,肉体的痛苦慢慢得以控制;最终对于生老病死乃至轮回中的一切痛苦,都可以做到毫不在乎,无所畏惧。
佛陀教导我们的是,以强大的力量面对生老病死,不是逃避,也无处可逃。今天的一切,都是过去的业力和当下的无明共同酿成的,与我们如影相随、不离左右。妄图逃避的想法是非常幼稚、不切实际的,我们只有去面对。
如何面对呢?世俗人遇到生老病死,往往无能为力。生病还好,尚可求医问药;面对死亡,则不免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而佛教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方法,人们可以藉此面对以生老病死为主的痛苦,并最终摆脱一切痛苦和烦恼,获得解脱。
以前,我们不具备这些方法,内心非常脆弱,以致精神难支、彻底崩溃,许多人甚至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如今,拥有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精神问题。
倘若以佛教的方法去面对,任何世俗的痛苦都将不再是痛苦,不仅自己获益,而且可以帮助他人。这是大乘佛教度化众生、自利利他的初衷,也是我们学佛的目标。这绝不是理想主义的空想,只要我们用心投入,精进修行,此生完全能够达到。佛教的教义与鬼神无关,也不是神秘莫测的空话,而是人的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
当现实生活的所有烦恼不再影响我们,所有痛苦不再令我们恐惧,那才是真正幸福快乐的生活。佛教将这种境界称为大乐,是更高层次的幸福和快乐;相比之下,日常生活中的幸福快乐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
大乐境界中,我们没有任何执著;同时发现无数众生尚未了解这个方法,仍然处在苦难之中。因此,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愿望,想让所有人明白这个方法,使其从噩梦中醒来。于是,我们会投入到这项事业中,这就是弘法利生。
弘法利生,顾名思义,除了利生还需弘法。利生包括物质方面的慈善,这可以解决部分人的温饱,但无法满足所有人的物质需求;何况物质方面的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人们明白并掌握摆脱烦恼的方法,自行解决所有问题,这才是最好的慈善。
佛无法把最好的东西——慈悲、智慧、解脱等直接给予我们。我们现在尚未解脱,无数众生仍在受苦,就证明了这一点;禅宗说“佛不度众生,众生自度”,原因也在于此。当然,我们不能极端地理解为完全不需要佛,仅凭众生自力是不可能证悟的。
也许很多人会想,整天为别人付出肯定很辛苦,哪里还有幸福可言?有这样的想法,源于未曾品尝到真正利他的滋味,不知从中可以获得怎样的感受。实际上,真正的幸福无不来自慈悲和利他。
综上所述,证悟之后,首先,生活琐碎带来的精神层面的烦恼将全部消失;其次,不再畏惧生老病死;再者,以强烈的慈悲心和无上智慧,投入利他之行。这样的人生既充满幸福快乐,又非常有意义。
这一生,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这种自我成长。老人常说,我是看着这个孩子长大的。终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自豪地对自己说,我看着你长大,你最初一无所知、幼稚狂妄;接受佛陀的教育以来,努力修行,从一点一滴的了解,到产生些许感受,直至真正证悟;如今的你不再有任何畏惧,以大悲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你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
修改:hhy475 FROM 221.225.27.*
FROM 117.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