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弟子等”,意思与前文“善知识”相同。过去的念头、当下的念头以及未来的念头,也就是每个念头,都不被贪、嗔、痴、慢、嫉所染污。这里只说了“嫉妒”,实际上五毒全部包括在内。
“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这是《坛经》忏悔品中的一段话,讲的是无相忏悔,它是所有忏悔中最上等、最殊胜的忏悔方法。
大家熟悉的金刚萨埵修法,可以含有诸如观想自己融入空性等无相忏悔的部分,但本质上仍属于有相忏悔,是有相忏悔中最殊胜的修法。我们尚未证悟时只能修有相忏悔,证悟以后才能作无相忏悔。
由于证悟的境界包含了忏悔,因此证悟后没有特意修忏悔也没有关系,安住在证悟的境界中就是最好的忏悔。为什么呢?比如,通过金刚萨埵的四个对治力可以清净一切罪过,从而避免感受果报,但是罪过的种子仍在阿赖耶识当中,唯有空性的智慧才能将其根除。因此证悟是最殊胜的忏悔方法,“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连种子都被铲除了,自然无法复生。
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
“不可沉空守寂”。这里的“空”,指的不是空性,而是之前讲的无记空——仅仅内心平静的状态。“沉空”,指一直沉迷于寂止的修法,不追求证悟的智慧;“守寂”,守住寂止。两个词其实是一个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整天沉湎于寂止的禅定。
为什么?若是证悟之后,安住在证悟的境界中,不修其他,当然可以;但如果尚未证悟,只是达到了寂止——普通的世间禅定,不追求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那么在禅定中停留再长时间也毫无益处。因此,“不可沉空守寂”。
应当做什么呢?“即须广学多闻”,大家看这句,是不是出乎意料?不要以为禅宗不需要闻思,当然需要!这是六祖亲口所言,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如果不学,怎么可能知道禅宗的见解和修行方法?
大圆满传承上师无垢光尊者说过,末法时代,想要证悟大圆满,需要广学多闻。尽管文字无法直接表达大圆满,但闻思所得的智慧,对证悟一定大有裨益;至少在修行的过程中,明白正确的道路,不会误入歧途。
“禅宗不用闻思,只需打坐”的想法,不利于佛教整体的发展。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有很多内容需要学习,否则佛教徒根本无法修行。这并不是说佛教多么了不起,只是陈述客观事实。佛教并非以信仰为主,而是以智慧为主;智慧不会从天而降,需要通过闻思修获取。因此,禅宗的修行人必须广学多闻,这对禅宗法脉的发展大有益处,对佛教的整体发展也颇为有利。
假如所有修禅宗的人都能顿悟,那么没有太多的闻思也可以,然而真正开悟的人可能并不多。对于占大多数的未开悟者而言,如果不闻思,对佛教和修法的理解会有欠缺,修行中肯定会遇到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到最后,既得不到证悟的智慧,又缺乏闻思的智慧,等于没有得到任何智慧。因此,闻思对于禅宗的修行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的经论无一不在宣说深奥的智慧,除了修行方面的内容,还有很多人生智慧,也很有必要学习。其实不信佛的人,也应该了解佛教,把其中一些观念和方法拿来为己所用,这样对世俗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识自本心,达诸佛理”,通过广学多闻,尤其是修行,能够认识自己心的本性,通达佛教的理论。
佛教理论不能与现实生活脱节。假如只会口说佛理,落实不到生活和工作中,说一套做一套,那么佛教知识再渊博,也是徒劳无功。
如何运用于生活呢?理应“和光接物”,这是和光同尘、待人接物两个成语的组合。和光同尘的意思是,与人交往时尽量与世无争,不要斤斤计较、过度自私。当然,佛教徒不可能完全与世无争,比如做生意时正当竞争不可避免。这里主要指的是日常待人接物方面。
我们平时习惯于责怪他人,学佛以后常常指责道友“佛教徒怎么能这样?”“你都学佛了,怎么还这么自私?”……不要说这样的话,也不要这样要求自己。
作为初学者,谁都做不到完全摒弃自私。无始以来,自私已是根深蒂固,成为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不可能短时间内彻底消灭。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都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很长,若能在待人接物方面稍有改进,就称得上是很大的成就了。
与人相处时,一方面不要要求别人,一方面也要尽量避免过分自私,做到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这是佛教徒一定要做到的,尤其是面对父母亲人、同事朋友,能让就让,能忍则忍——当然这并不等于没有原则,该出手时仍要出手。否则,讨论佛法时说得头头是道,日常生活中做得还不如无神论者,学佛又有什么用?
“无我无人”,指精通、证悟无我。理论上了解无我很容易,证悟却很难。这里“无我”“无人”,都是通达无我的意思。
佛教为什么讲无我?最关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只要心中有我,就不可能全心全意为别人,更多的还会留给自己;心中无我,才能百分之百为他人付出。因此,无我是为了更好地利他,当然其中一定要有智慧,不能盲目认知。
“直至菩提”,通过以上方式直接到达菩提。
这段经文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也是我摘录的初衷,大家要记住。第一,禅宗也要广学多闻;第二,修禅之人不能与时代和社会格格不入。无论一个人及其思想、智慧如何了不起,只要跟时代、社会格格不入,一定会被边缘化,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流思想或主流价值观,并且终将被时代淘汰。这样不仅对自己不利,而且对佛法和禅宗不利。倘若如此善妙的佛教智慧被边缘化,将失去帮助众生的机会,这是非常遗憾的。
禅师们有些行为和语言似乎与世俗难以融合,其实这都是内心的境界。一个修行者内证境界可以很高,但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一定要顺应时代和社会,唯有这样才能利益众生。这一点,佛陀都能做到,人怎会做不到?要想提升自己的境界不是很容易,但若放低身段可能并不困难,这一点非常重要。
--
FROM 223.68.204.*